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十年有餘,從最初少有人嘗鮮,到如今滲透率越過40%的節點,消費者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的同時,對新能源汽車的產品需求也在快速疊代。一開始人們希望能買到續航越長越好的車子,後來又開始追求動力性能、智能化體驗,如今各家車企又開始卷補能體驗,要麼背靠國家隊下場,要麼自營補能體系,總之都是奔著解決新能源汽車用戶最後一點使用焦慮而來。
正是在這一市場背景下,輿論場興起了幾個新的流行詞,例如超快充、液冷超充、800V高壓平台等等。這些關鍵詞往往出現在很多新勢力、新品牌的車型上,爭相比較自己的產品充電有多快,續航焦慮有多小。然而在這場「卷補能」的軍備競賽中,身為「新能源汽車領導者」的比亞迪卻顯得異常低調,以至於很多消費者甚至會因為看不到「800V」「超快充」之類的營銷,轉投其他品牌車型。
然而對於比亞迪而言,高壓快充根本就不是一個應該被拿出來大書特書的營銷點,而是早就普及全系的必需品。換言之,在「高壓議題」上過於低調的比亞迪,無形中成為了這場網際網路罵戰的最大受害者。很顯然,比亞迪肯定是坐不住的,當年兢兢業業研發、勤勤懇懇造車,怎麼甘心被別人給「遙遙領先」了?
800V=新鮮玩意?8年前玩剩下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的道路上耕耘了20年之久,但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技術疊代,比亞迪少有對外公布。之前他們曾公布了e平台三代演變的里程,逐步將三電、整車進行平台化整合,從而提升模塊化水平和研發/生產效率。而在用戶體驗最直觀的充電補能方面,比亞迪同樣有著非常前瞻的技術眼光,早在2015年就實現了高壓化的技術突破。
回想一下2015年,那個時候市面上仍然有大把的200km左右續航的電動車賣十幾萬騙補,而比亞迪卻做到了800V高壓平台的全球首創,並應用在2015款的秦EV、唐DM等車型上。筆者有位朋友曾購買過2018款的唐DM,並透露有車友為了用上直流樁,甚至摸索出了無損改裝的配件,半個小時就能充滿。正是這個改裝,很多車主發現唐DM的直流充電電壓甚至能幹到600V,也就是車輛銘牌上的動力電池額定電壓。放到現在,當然符合800V電壓平台的嚴格要求。
應用了800V高壓平台的好處很明顯,快充體驗和純電續航獲得了質的提升。無論是唐DM的4s級破百,還是秦EV的450km純電續航,都是遙遙領先於業界的存在。不過這樣做也並不是沒有短板,當時幾乎95%的直流充電樁峰值電壓都還在500V以下,無法直接給高壓電池充電,需要想辦法車-樁電壓匹配兼容才行。為此,比亞迪又來了一個全球首創——升壓充電技術,直接先把充電樁的電壓升上去再充給電池,功率上去了,適配的充電樁也更多了。
從第一代直流升壓的60kW充電,到第二代電驅升壓的100kW直充電,再到第三代油冷電驅升壓的150kW充電,越來越集成化、小型化乃至復用電驅以精簡零部件的同時,充電功率一步步走高。要知道,這還是在比亞迪沒有自建800V高壓超充樁的情況下做到的充電功率。
至於為什麼執著於在車端先升壓再充電,可能是因為比亞迪作為國標交、直流充電標準的參與方,從一開始就希望讓車主用國家建設的基礎設施也能確保優質體驗,而非寄希望於差異化服務只為嘗鮮。順帶一提,如今絕大多數充電樁升級到750V,離不開大量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帶動基礎設施加速「高壓化」,有些車企的高調營銷,多少帶點「太陽是雞叫出來」的既視感。
快充不夠快?雙槍超充夠不夠?
隨著國家對充電基礎設施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方參與充電網絡建設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如今750V充電樁成為了城市直流快充的絕對主流,低壓樁的問題算是解決了。
然而,另一個問題又暴露了出來——低電流,嚴格來說,是電流300A以下的公共充電樁占到了98%之多,主要原因是大電流需要進行液冷,比起常規的風冷設備成本高出一大截。雖然有些車企都給出了「x年內布局x萬個液冷超充樁」的雄心壯志,但在畫餅兌現之前,解決現有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在比亞迪看來,與其讓消費者為了極少數的液冷超充樁去繞路、去爭搶,不如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快充樁資源。既然一個樁、一根槍的電流不夠大,雙管齊下不就可以了?雙槍超充技術,正是在這種非常直給的邏輯下應運而生。
在騰勢D9 EV首搭雙槍超充之前,比亞迪已經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有所應用。可能有些去過工地的朋友見過比亞迪的電動泥頭車,停在一旁時往往會兩根槍一起插入充電,最大充電功率能做到300kW甚至更高。不過商用車一般都有指定專用充電場地,而且充電控制模塊專為指定充電場地設計。
而在乘用車這裡,雙槍超充需要考慮到用戶充電行為和場景的複雜多元,突破性地在兩個充電迴路均設置了與充電樁通訊的智控單元,獨立控制,互不干擾;兩個充電口也完全符合國標充電接口、控制導引、通信協議的標準要求。騰勢N7插入雙槍能幹到230kW的最高功率,在公共快充樁就能實現15分鐘充電350kW。跟其他家動輒「10分鐘充電400km」「5分鐘充電400km」相比,雙槍超充可能沒那麼驚艷,但要論對樁端的兼容性,比亞迪還是能輕鬆教做人的。
大功率充電時,車端的散熱能力決定了一台車的充電除了夠快,還要夠持久,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功率不會是「曇花一現」。雙槍充入車端,電流合升便會對電池熱管理提供了更嚴格的考驗。比亞迪這次全球首創了復合直冷技術,通過在電池上下兩面均鋪直冷板,設計了雙冷媒獨立控制系統和補償式流道,冷卻面積提升100%,換熱能力提升85%以上,為超充安全保駕護航。
冬季充得慢?脈衝加熱無懼嚴寒
電壓、電流這兩大問題都解決了,按理說新能源汽車的補能體驗也就差不多完善了。然而對於三電這種溫度敏感性較高的零部件,寒冷天氣往往會嚴重限制其性能,無論是續航還是充電速度都是如此。尤其是在-30℃的極寒環境中,電池自身溫度不足,跑不遠、充不進,都是新能源車主避之不及的「地獄體驗」。
比亞迪再一次對電池技術下手,首創全場景智能脈衝自加熱技術,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了極低溫下冷車快充。還是以騰勢N7為例,全場景智能脈衝自加熱技術在-30℃極寒條件下,讓電池加熱速率較傳統方案提升230%,滿充時間降低30%。該技術不僅充電時能自加熱,駐車、行車狀態都能智能啟動自加熱技術,保障極低溫整車性能。
究其技術原理,比亞迪並沒有依靠在電池外部布局加熱膜、加熱板、冷卻液/冷媒管道等「暖寶寶」進行電池加熱,雖然它們存在有其必要性,但加熱慢、能耗高、不均勻等固有缺陷,仍不足以讓比亞迪的工程師滿意。工程師認為,既然貼暖寶效果不佳,那不如利用整車高壓拓撲,驅動電池與電驅之間產生高頻脈衝電流,由內阻產生焦耳熱,從而實現電池給自身加熱。
如果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讓電池通過自身的戰慄,甚至適當運動,消耗一定的化學能轉化成熱量從而暖和起來。只不過,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這種「自身發熱」反而要比貼暖寶好處更多——升溫速率更快、加熱更加均勻,加熱效率更高,而且還能全場景加熱,從而保證極低溫的整車性能。
寫在最後:
相信你也能看出來,比亞迪之所以不像其他友商那樣去自建補能體系,一方面是國內現有的公共充電設施已經足夠多,自建速度再快也只是對這些龐大存量的小補充而已;另一方面,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已經來到了年銷300萬輛,累計已生產了600萬輛新能源汽車,如果為之匹配自營補能體系,所投入的金錢資源和時間資源是不可想像的。恐怕除了國家電網,再無一個主體能帶頭服務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
既然做不了「小而美」的差異化,不如從一開始就把車-樁兼容度做到最好,讓大多數用戶能夠享受到平均線水平之上的補能體驗。「過去可兼容,未來可拓展」,無論是尚未淘汰的舊國標老樁,還是面向即將升級的大功率超充新標準,比亞迪都能做到「不挑食」,對用戶、對充電運營商的友好度更是直接拉滿。在造車這件事上,不光要有對未來的前瞻,更要有對過去的包容,這或許就是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導者」的博大胸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