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病例|致命心梗,16次電除顫!

2024-11-05     揚子晚報

近日一天中午,市民王先生(化姓)與朋友聊天時突然感到胸口一陣憋悶,在朋友的勸說下,謹慎的他立刻來到南京江北醫院急診就診,進入胸痛中心綠色通道就診。可沒想到,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就此展開……

12點12分,急診科醫生為王先生完善心電圖後提示竇速,III,avf導聯ST段抬高,Q波形成,初步診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僅僅3分鐘之後,12點15分王先生突發意識喪失、呼之不應,心電監護提示室顫。接診醫生顧華麗帶領急診醫護人員立即給予心肺復甦、電除顫。此時王先生出現了反覆室顫,這是一種惡性心律失常,它意味著患者隨時可能死亡。

「準備除顫!放電!」急診的醫護團隊立即展開搶救,電除顫成功,患者意識恢復。但緊接著,第二次室顫又來了,再除顫、再發作……這是兇險的室顫電風暴,患者每一次室顫發作,對於醫護人員都是一場考驗。此時患者全身肌肉強烈抽搐難以控制,醫護團隊始終不曾放棄。

12點45分,在全體醫護人員的努力下,經過16次電除顫,王先生終於恢復自主心率,意識恢復。此時導管室內,心內科夏思良主任、張小兵副主任已經準備就緒。

經過造影檢查,王先生右冠狀動脈近段閉塞。在取得家屬同意後,夏思良主任與張小兵主任為王先生進行了冠狀動脈血管介入治療,為堵塞的右冠狀動脈植入了支架,隨後轉入ICU,經過醫護人員精心治療,他很快從ICU轉出到心血管內科,日前王先生已康復出院。

經歷生死驚心動魄、轉危為安後的王先生不禁感到後怕。心內科管床醫生唐鑾表示,王先生一直以為自己身體很健康,近年來也沒有做過體檢。但經過檢查發現,他的血糖、血脂都偏高。專家指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有吸煙、喝酒、肥胖、男性、高血脂、高血壓等。而王先生今年46歲,是一名計程車司機。長期熬夜,勞累,也不忌煙酒,由於此前也沒有體檢,因此對自己身體狀況並不了解。

專家指出,其實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發病前都有早期預警,疲乏、胸悶、心絞痛頻發、呼吸困難、噁心、嘔吐、大汗等。其實王先生在發病前,身體已經給出了「信號」,好在他及時與朋友溝通,也聽勸來醫院就診,如果在開車途中突發心梗,後果不堪設想。

據悉近年來我國急性心梗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每年新發病例大約有50萬人,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由於忽略了急性心梗的某些症狀,耽誤了治療時間最終釀成悲劇。因此及時、準確地識別急性心梗的先兆症狀,做到及早治療,對於挽救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至關重要。

「大家要重視這些預警信號,尤其是胸悶胸痛反覆出現或持續不緩解的時候要儘快就診。」夏思良主任提醒,心梗患者的救治要牢記兩個「120」:即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等待救援;儘可能在120分鐘內接受專業的治療,在這段時間內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讓心臟重獲血液供應,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通訊員 肖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李海慧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b32b18c74c68b22b9da22500b6a96f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