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代名將,只因一戰卻成為後世口中的奸臣之一,實在太冤

2023-05-06     歷史述

原標題:他曾是一代名將,只因一戰卻成為後世口中的奸臣之一,實在太冤

縱觀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在正史之中一些歷史人物,他們有著對當時整個國家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卻經常在民間傳說或者一些流傳後世的故事和文化藝術表現中被塑造成一個有悖歷史形象的人物,甚至於完全顛覆人物角色,當然也不會排除完全杜撰的現象出現。我們今天一起來看一下北宋時期的一位突出人物。

潘仁美,北宋人,傳統俠義小說中的大奸臣,在楊家將中,公報私仇,致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轟轟烈烈的楊家將的故事感染了無數的人,尤其是各種文化形式的表現,使得人們深信其中的人物是完全符合歷史的,這也就是平常文化作品給大家帶來的誤解。其實,歷史上沒有所謂的潘仁美,關於楊家將的故事也不是戲劇演繹的那樣,其中的很多成分都有著時代特點以及人物情感的融入。

潘仁美,查閱各種歷史書籍之後會發現歷史上是絕無此人的,那麼這個人物的產生是來源哪的呢?其實,結合時代特點以及相符合的人物關係,會發現就是宋朝初期的一位赫赫功臣,對北宋建立有著重要作用的名將——潘美。潘美,北宋初名將。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率軍攻滅南漢。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被封韓國公。在北宋發家的過程中,潘美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可以說完全可以併入開國功臣之中,那怎麼會成為後世口中的奸臣,陷害忠良於不利的地位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十世紀末期,北宋統治者認識到自己北邊面臨的威脅,認為必須收復燕山,控制長城,他在連滅南唐、吳越、北漢三個國家之後乘連勝之威派出兩路大軍北伐遼國。東路由滅南唐而聲震朝野的大將曹彬率領直搗北京。西路由大將潘美率領,從山西中部出發,進攻山西北部,擬收復山西北部長城。楊業是西路軍的副統帥。故事的起因和發展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了轉變的機會。當時曹彬率領的東路軍遭遇遼朝軍隊,宋朝十萬軍隊全軍覆沒,北宋的精銳力量一瞬間化為烏有,作為統治者的宋太宗趙光義必定會採取措施面對內部危機。

而當時的楊業原來是北漢大將,在宋滅北漢時投降了宋朝。作為北宋的一員而向遼朝進行北伐。但是,必竟是作為降臣,並且楊業自身的實力也是遭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猜忌,在原本十萬精銳存在的情況下,他必定是不怕的,但是現在一切都化為烏有,楊業可能趁機謀反,也就必須要採取辦法針對以下他。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就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要知道即使在沒有老百姓存在的情況下,面對遼朝強大的鐵騎都會有失敗的可能,更不用說現在帶著這麼多的拖累,也就是說宋太宗此舉就是要置楊業於死地,讓他絕無生還的可能

至於我們的開國功臣潘美就活脫脫作了個替罪羊的身份,最後戰爭失敗,他自己官降三級,苟且也是保全了性命。但是真正的故事也是才剛剛開始,此後在後世的文化渲染之中,有了忠勇的楊家將的故事,而且最終失敗的結果就是所謂的潘仁美處處陷害,沒有做好和楊繼業的約定,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我們不排除宋太宗作為背後推動者的成分,畢竟一代帝王也不可能輕易會讓後人對自己謾罵,也得想點辦法改改歷史。

其實我們現在接觸的很多的歷史,已經夾雜了太多感情色彩的存在,使得歷史的傳承與演變的過程之中充斥了許多不實的成分。所以對待歷史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切莫跟風,妄斷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fab0c638edd5343d59972e796a41c3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