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和妻子都遇難,先救誰才對?同類問題兩多千年前就已有答案

2023-06-30     歷史述

原標題:母親和妻子都遇難,先救誰才對?同類問題兩多千年前就已有答案

引言

晚清近代著作《圍爐夜話》中有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可見任何一種高尚的品德都是以孝道為上。清聖祖康熙皇帝曾說:「孝道,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道不僅是衡量我們道德品行的重要標準,還是我們踐行感恩的重要考量。

01

眾所周知,中國家庭的婆媳關係是自古以來都令人十分苦難的問題,為此還誕生了「母親和妻子媽同時遇難,你先救誰?」這樣的疑問,筆者相信這是一個大部分男性都會面對的苦命題。如果回答不好,那就會爆發無盡的家庭矛盾,因此一直以來都讓無數男性十分頭疼。但事實上,據專家表示,同類問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頓悟了,還為我們詮釋了這個問題最好的解答,與此同時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逐步下降淪為象徵意義的權力,舊統治秩序被打破,各諸侯國分裂主張霸權,甚至在每個國家內都存在著激烈的權力鬥爭,而這鬥爭是不僅限於公爵、侯爵等階層。其中,鄭國就是這種變化的一個鮮明例子。鄭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諸侯國,在其英明統治者鄭莊公的統治下,得以在中原地區取得小霸權。

鄭莊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交給了他的老臣祭仲。祭仲,生於鄭國武公時期,先後輔佐過五個君主:鄭莊公、鄭昭公、鄭厲公、子亹和子嬰。在輔佐鄭莊公完成霸業時期,祭仲的勢力一直在「野蠻生長」,然而權臣與王權的關係一直都是政治權力組織結構中極不相容的組合。

因此,鄭厲公在位期間,雖然他的掌權與祭仲的扶植是密切相關的,但作為君王面臨臣子掌握朝政大權內心一定是極度不滿的,因此鄭厲公極力地想要擺脫。鄭厲公四年(公元前697年),周桓王駕崩後,為了鞏固對鄭國的控制,以及打壓祭仲奪回掌握在其手中的權力,鄭厲公就想借給周桓王弔唁的機會去尋求新周王的支持,

02

然而,作為一個政治經驗豐富的權貴,祭仲怎麼可能看不破鄭厲公的意圖。於是祭仲設計阻止了鄭厲公這一次的計劃。沒過多久,鄭厲公和祭仲的衝突達到了頂峰,祭仲秘密處決了鄭厲公寵幸的太監。為了奪回實權,消滅祭仲,鄭厲公也實施了一系列計劃。由於實力懸殊,鄭厲公不得不採取暗殺手段。他的親信雍糾成為了這次暗殺行動的負責人,但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是祭仲的女婿。

就這樣,王權與權臣之間的鬥爭演變成了親人之間的謀害,這樣一件自相殘殺的事情,即使作為侍衛的雍糾也一直惴惴不安。最後,祭仲女兒雍姬覺察到了丈夫反常的變化,要求他把一切都告訴她。在這種情況下,丈夫的行為對於忠君來說是對的,但對於女兒來說,她又怎麼能眼睜睜看著她的父親被殺死?

因此,雍姬惴惴不安地回到了娘家,藉口問母親:父親和丈夫,哪個更重要?這句話就像是如今的「我和你媽媽都遇難,你先救誰?」。雍姬的母親對此回答道:「人盡夫也,父一而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祭仲的女兒,任何一個男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丈夫,但是只有一個父親,他們又怎能比較呢?聽了母親這話,父親和丈夫的距離,雍姬心裡也就有了一個決定。

最終,雍姬將雍糾要密謀殺害祭仲的陰謀告訴了祭仲。之後,她的丈夫雍糾被處決在街頭,鄭厲公的計劃失敗,他最終被流放,直到鄭子嬰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死後,鄭厲公才回到鄭國。而雍姬母親的話,也成了成語「人盡可夫」的出處。當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這個詞現在有貶義,用來指淫亂的女人,但在春秋時期,它顯然只指親密的關係,只是隨著歷史的不斷改變,其本意也發生了變化。

結語

每個人都會在一生中經歷友情、親情和愛情,但是如何妥善地來對待和處理這三類情感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愛情有愛情的好,親情有親情的重要性,如果在愛情和親情面前需要抉擇,還是應該取決於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以及遵從自己的內心。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父母只有一個,而配偶不一定只有一個。

參考資料:

《圍爐夜話》

《左傳·桓公十五年》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9b988e39a2891e07e6c276e14bce72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