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御帳制度:守著草原過日子的游牧民族,也需管理體系

2023-04-21     歷史述

原標題:遼朝御帳制度:守著草原過日子的游牧民族,也需管理體系

遼朝作為古代中國北疆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皇帝四時捺缽,導致隨侍扈從皇帝之責繁重,故由宿衛、侍從皇帝而形成的遼朝御帳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遼朝御帳制度不僅與古代中國北疆游牧民族親兵制密切相關,且在契丹與中原王朝頻繁往來中,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亦對遼朝御帳制度的發展演變有一定借鑑意義。隨著遼朝政治結構的發展完善,御帳制度也隨之發展演變。

遼朝御帳制度的淵源與演變

一遼朝御帳制度的淵源

遼朝在本民族固有的親兵制基礎上,吸收借鑑唐五代的禁軍、內侍軌制而形成了一套制度,即遼朝御帳制度。

1.古代中國北疆游牧民族親兵制的沿襲

遼朝御帳制度主要為宿衛、侍從皇帝,包含保衛皇帝安全和維持皇帝日常生活、處理事務。在遼朝政治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宿衛、侍從組織一體,並未分離,主要依靠侍衛親軍,而契丹侍衛親兵的傳統源於古代中國北疆游牧民族親兵制。

「萬騎」應是冒頓親兵選拔的雛形,後通過鳴鏑射箭方式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的「左右」,可謂之真正意義上的親兵,他們完全效忠於冒頓。在冒頓謀取政權過程中,這些親兵協助其射殺單于頭曼,又誅後母、弟以及不服從大臣。

幢將的職責為「直宿禁中」,主要負責護衛拓跋珪的安全,同時統領「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眾官員,其中幢將為禁衛武官,而侍中、中散為侍從文官。可見,北魏初期侍衛、侍從已分離,其各有側重,而侍從官由侍衛官統轄。此時北魏太祖的侍衛親兵出現分層,一部分負責守衛王宮,一部分負責禁中安全。

古代中國北疆游牧民族侍衛親兵制宿衛、侍從一體,保衛自己的首領,人員從變化無常逐漸成為定數。隨著北魏的建立,宿衛、侍從出現分離現象,但仍以宿衛為主。

2唐五代禁軍、內侍制度的影響

遼朝政治制度承唐仿宋,但不可忽視五代十國對契丹的影響。遼朝御帳制度在發展過程中,深受唐五代禁軍、內侍制度的影響。

唐玄宗開元年間,設彍騎解決宿衛不足。然而,府兵與彍騎的廢弛使得禁軍在京師宿衛中地位越來越重要.

唐初對內侍人員進行管理,劃分具體職責,總轄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之五局分管各種事務,為防止宦官專權,唐統治者對其品階也進行了限制,不置三品官,內侍長僅為從四品官階,有意降低內侍省地位。

唐朝中後期,尤其是安史之亂後,宦官專權,逐漸掌握軍政大權唐莊宗並未吸取宦官專權導致唐亡國的教訓,依然重用內官,而且人數較多,賞賜優渥,賜予權力較大,還將之視為「腹心」。

遼朝以武立國,亦以武人侍奉皇帝左右,且大部分出身於貴族。遼朝御帳制度在發展完善過程中,借鑑唐亡教訓,受五代十國影響,宿衛、侍從機構隨著政治發展而發生變化。類似於五代諸帝的親兵,遼朝御帳制度形成之初,遼帝的侍衛親兵亦由自己的「腹心」轉變而來。、

二遼朝御帳機構的設置與演變

隨著契丹政治體制的發展及受中原王朝制度的影響,遼朝御帳制度亦處於不斷調整中。

1遼朝御帳機構的設置

遼朝御帳機構的設置主要在太祖、太宗時期。遼朝立國後,皇帝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上升為整個王朝的重心。

太祖即可汗位後,耶律轄底因參與叛亂被擒.在阿保機和臣僚意識里,阿保機已然就是皇帝,故而阿保機即位後,就顯示出天子之貴,而且宿衛、侍從組織即刻甚嚴,暗含著遼朝御帳機構之初設。

遼初的御帳機構是由耶律阿保機的親兵組織發展而來,主要體現在設置宿衛機構方面。耶律阿保機「變家為國」前已有自己的親兵組織,但規模應不大,故而在其即位後,就面臨著「制度未講,國用未充,扈從未備,而諸弟剌葛等往往覬非望」的局面。

隨著遼初政權機構和職官制度的設立,在契丹早期社會親兵組織的基礎上,太祖逐步將以宿衛、侍從皇帝為核心的御帳制度納入遼朝政治體制中。阿保機為鞏固統治,加強宿衛,首先設置的便是腹心部。

作為遼帝的御帳親軍,皮室軍在遼太宗時已發展為一支精兵,相對於腹心部所統豪健更具規模、更為制度化。隨著皮室軍的壯大,皮室詳穩司作為宿衛皇帝的機構在太宗時期逐漸穩定。

2遼朝御帳機構的發展

遼朝御帳機構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世宗至景宗時期。作為古代中國北疆游牧民族,契丹族一方面具有「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時遷徙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在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中,也會受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影響。隨著遼朝國家政治體制的轉變,皇權的日益鞏固,遼帝身邊宿衛、侍從機構自然而然會發生變化。

此階段為之明顯的標誌是受中原王朝制度影響,引入了以禁衛長、殿前都點檢等為統帥的宿衛機構。

「禁衛長」這一官職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現,說明到遼世宗時,宿衛機構發生了變化,守衛皇帝的武裝力量不再只是皮室軍。

除耶律屋質擔任的右皮室詳穩外,皇帝身邊又出現新的宿衛職官——禁衛長,二者同是宿衛皇帝的武裝力量,但禁衛長所隸屬的宿衛機構不甚明確。

遼世宗被弒,說明新設「禁衛長」一職並未真正起到護衛作用,尤其在剛即位的穆宗看來,宿衛機構相對不嚴謹,原有的宿衛機構不再適應現行統治。

再者,此時遼朝皇位繼承制度還不完善,皇權博弈持續不斷,穆宗朝發生多次叛亂,因而作為保衛皇帝安全的宿衛機構需要一支新的力量,穆宗便引入了殿前都點檢。

穆宗朝的侍從機構主要是著帳戶司,因內部叛亂較多,打壓貴族舊臣,穆宗重用地位較低的近侍,這類近侍應為著帳人員,且出現新的侍從職官,即「小底」。而景宗時為鞏固統治,選擇貴族子弟入侍左右,進行執役,侍從機構已然不是著帳戶司。至此之後,遼朝御帳機構基本趨於穩定。

遼朝御帳的管理機構

一遼朝御帳的宿衛機構

遼朝御帳宿衛機構的設置受戰爭與捺缽的制約和影響,可分為軍事宿衛機構和行宮宿衛機構,二者相輔相成,但各有側重。軍事宿衛機構主要以腹心部、皮室詳穩司為主,側重於行軍宿衛;行宮宿衛機構主要以殿前都點檢司、護衛府、宿直司、硬寨司為主,側重於行宮宿衛。

1、軍事宿衛機構

遼朝政權建立之初,遼帝東征西討,且內部鬥爭也不在少數。皇帝作為國家的重中之重,如此情況下,自然需要一支護衛自己的軍事力量。

耶律阿保機「變家為國」後,破壞了原有的契丹世選制,此舉遭到契丹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諸弟之亂」,且阿保機常年率軍在外征伐。在面對「制度未講,國用未充,扈從未備」的局面下,阿保機設立「腹心部」,選諸部豪健以備護衛,鞏固統治。

景宗即位之初,恐諸王作亂,暗中以耶律賢適為腹心,作為自己的護衛力量。按此,遼帝在即位後,為提防宗室、貴族謀亂,組建自己的親兵衛隊,將親信之人作為「心腹、耳目、手足」,知宿衛,「腹心部」之稱由此而來.。

2行宮宿衛機構

遼朝政治體制的發展與遼帝密切相關,因而直接影響到御帳宿衛機構的轉變。遼朝前期,遼帝四處征伐,更多體現的是對遼帝的軍事宿衛。

受遼朝內部政局的影響,世宗朝以後對外征伐減少,軍事宿衛漸弱,因而御帳制度原有的軍事宿衛機構難以滿足遼帝宿衛的需求。為了更有效地實行對皇帝的宿衛,受遼朝捺缽政治及中原王朝制度的影響,遼朝御帳的管理機構出現行宮宿衛機構。

遼朝對內政治鬥爭頻繁,對外四處征伐,宿衛機構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由腹心部、皮室詳穩司到增設禁衛長、殿前都點檢司、護衛府、宿直司等機構,且宿衛機構逐漸出現層次性,穆宗時由內而外的宿衛情況應為殿前都點檢司皮室詳穩司,景宗時應為護衛府宿直司。

二遼朝御帳的侍從機構

遼朝御帳侍從機構主要是侍奉皇帝,為皇帝服務、維繫皇帝的日常生活,從人員身份分為近侍機構和祗候機構。近侍機構以著帳郎君院、著帳戶司及各承應小底局為主。祗候機構以祗候郎君班詳穩司及諸局、三班院和奉宸司為主。

1近侍機構

遼太宗「詔仍舊制」,說明「舊制」在太宗之前已然形成。舊制將遼朝內部劃分為三個等級,宗室稱為院,季父房稱為橫帳,百官子弟及籍沒人稱為著帳。籍沒人指叛逆家屬,早在遙輦氏痕德堇可汗時期,將弒于越釋魯之首惡家屬沒入瓦里。

遼朝使團包括正使、副使、通事、小底、書表、軍將馬群蹋馬、拽剌、梅里及其他隨身人員,且宋回賜的物品有等級之差,明顯體現出使臣之間的等級。在遼朝使團中有小底,小底僅在使副、通事之下,之後又有軍將馬群蹋馬、拽剌、梅里等。

從官職名稱不難看出,小底官員主要侍奉皇帝左右,為皇帝服務,故而承應小底局應為侍從機構。

2遼朝御帳侍從機構的運行

「近侍」出於世官之家,顯然不是著帳戶。此時,近侍局與著帳戶司是否並存,存疑。但從景宗直接選近侍的方式來看,應該是由景宗直接管理侍從機構。總之,遼朝御帳侍從機構的管理大致分為兩個層級.。

而侍從機構本身也處於發展中,以世宗為界,近侍的管理機構前後發生了變化,前期隸屬於近侍局,後期隸屬於著帳戶司。但穆宗朝與景宗朝近侍差異較大,這應與遼朝政治發展有關。景宗朝時同時還出現御盞郎君,但此時祗候機構應處於發展狀態。

而侍從機構趨於全面化,祗候郎君班詳穩司、承應小底局等逐步發展完善。同時,侍從機構也出現層次化。

侍從機構以人員身份與職能的不同,分為近侍機構和祗候機構。近侍機構以著帳郎君院、著帳戶司及各承應小底局為主。祗候機構以祗候郎君班詳穩司及諸局、三班院和奉宸司為主。

遼朝御帳侍從機構的管理亦以聖宗朝為界,聖宗朝之前,由皇帝直接負責;聖宗朝以降,由宣徽使或仍由皇帝直接負責。侍從機構的運行也處於變化中,以世宗朝為界,先以近侍局為主,後以著帳戶司為主。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bc9159030fbd550fdb56c6192f96a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