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空探測將有這些大動作

2024-06-28     北京商報

剛剛結束了53天月背之旅的嫦娥六號返回器,已運抵北京並「開箱取寶」。嫦娥六號任務有哪些創新之處?探測器在月背收穫如何?未來中國深空探測還有哪些計劃、中國航天還有哪些重點工程任務?國家航天局等單位在6月2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給出答案。

「三大技術突破」「一項世界第一」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月球背面無法直接與地球通信,在月球背面採樣和著陸必須依靠中繼星。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說,這對深空通信技術是一個重要的驗證和提升。

此外,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還面臨地形複雜等挑戰,加大了任務實施的難度和風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益明說,考慮到月背的光照、測控條件等多種約束,設計了逆行的軌道飛行方案,做到了整個系統設計最優、最高效。

「我們把探測器、火箭的『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說,「在嫦娥六號執行任務前,我們把上天產品和地面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進行深入梳理,使整個系統能夠更健全、更健康、更可靠。」

傳回科學數據「大禮包」

嫦娥六號帶回多少月壤?胡浩透露,嫦娥六號樣品容器可容納2公斤左右月球樣品。月背採集到的月壤狀態和月球正面月壤細膩、鬆散的狀態「似乎不太一樣」。據了解,取回的月壤重量很快將對外公布。

此次一同「搭車」月背旅行的,還有來自歐空局、法國、義大利、巴基斯坦的4台國際科學載荷。

5月8日,在嫦娥六號探測器實施近月制動後,巴基斯坦立方星成功分離,拍攝並成功回傳了月球影像圖;5月10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巴方交接了立方星數據。其他3個國際載荷,則在嫦娥六號著陸月球後順利開展工作。

「這幾台國際載荷工作都非常出色。」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負責人劉雲峰說。

劉雲峰介紹,國家航天局先後制定了月球樣品管理辦法和月球樣品及科學數據的國際合作實施細則,詳細公布了月球樣品研究的申請流程和開展月球樣品國際合作的具體信息。「中方歡迎各國科研人士按照有關流程提出申請,共享惠益。」

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天問二號

深空浩瀚無垠,人類求索無限。卞志剛在會上介紹,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深空探測主要在兩個方面,月球探測、行星探測。

在月球探測方面,嫦娥六號任務順利完成之後,後面會有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嫦娥七號的任務主要是對月球南極部分的資源做勘察,嫦娥八號是對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開展技術驗證,後面在月球探測方面還將跟國際同行一道來共商共建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我們月球探測成果。

在行星探測方面,國家批准了行星探測任務有四次,計劃在10年到15年內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已經取得圓滿成功。未來,圍繞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小天體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還將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深空任務。

卞志剛透露,天問二號已經準備在2025年前後實施,主要目標是小行星探測,將瞄準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並取樣返回。

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的任務,計劃是在2030年前後實施,實行火星採樣和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

天問四號實現木星系探測,也是在2030年前後實施。目前天問三號、四號,正在積極開展相關關鍵技術攻關和實施方案深化論證工作。

卞志剛透露,國家航天局還在論證重型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工程。後續將加強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創新發展。

據統計,我國近年來研製的1100多種新材料,80%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目前,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表示,開展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對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的重要提升、對新型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成長、對新興學科的誕生與發展、對空間天文研究的促進、對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等各個方面,都將產生並發揮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0d25efaba16263e4704fd66c8004a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