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吴三桂已经是大清第一异姓王,为何还要造反?

2020-10-16     乐乐乐开花呦

原标题:康熙时期,吴三桂已经是大清第一异姓王,为何还要造反?

历史上的吴三桂,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比如,明朝灭亡时,他身为明朝臣子,本该挥师勤王,以报君仇。但是,他选择了投降李自成。而就在进京的半路上,他又突闻李自成在京城大肆剥削朝臣,甚至连自己家也遭到波及,小妾陈圆圆被强占,父亲也被打。从而“冲冠一怒为红颜”,回到了山海关。

注意,这里咋一看,似乎吴三桂是一个性情中人。但事实上,他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李自成对于自己家人的行为来看,他知道自己并没有被李自成所重视。如果吴三桂是重情重义之人,他会放任自己的父亲在京城而不顾?说不过去啊。

而后,面对李自成的讨伐大军,他又选择和清朝联合,并在帮助清朝击败李自成之后,沦为清朝的爪牙,为其征战天下,从山海关一直打到了云南。

如果说,攻打李自成是为了报“君父之仇”,那么后来攻打南明政权算是怎么一回事儿?

要知道朱家的独苗永历皇帝,都已经逃到缅甸了,吴三桂依然将其抓了回来,并且杀掉,以此来当作获取清朝信任的投名状。这算不算卖主求荣?

当然,吴三桂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获封平西王,开藩设府,坐拥云贵。当时吴三桂的权力和声势都达到了顶点,其在云贵地区享有绝对的控制权,俨然成了一方诸侯。这对于吴三桂来说,是最为理想的结局。

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对于清朝来说,打天下时,吴三桂是他们最好的帮手;但坐天下时,吴三桂却是他们最大的威胁。所以,他们要除掉这个威胁,也就是历史上常见的削藩。

清军入关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清廷已经站稳了脚跟。三藩靡费国库但并不缴纳赋税,八旗高层非议甚多,削藩之声逐渐高涨。尤其是康熙认为,吴三桂早晚都会反,撤藩不撤藩都会反,不如先发制人。

上曰:“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遂命允三桂请移藩,并谕如当用满洲兵,仍俟三桂奏请遣发。

不过对于吴三桂来说,他是不愿意放弃云南的。当初吴三桂在云南裂土封王之后,其实就是把自己当成了明朝时期的沐家”,誓要在云南地区建立牢固而且长久的家族,成为云南地区的“土皇帝”。

在这种心态之下,吴三桂在云南地区“兢兢业业”的经营了十几年,十几年过后,吴三桂在云南的规划已经初具规模,积累了不小的家业。可就在这个时候,康熙皇帝突然下发了撤藩政令。对于吴三桂来说,曾经的他背负着叛国之名才得到一片藩地,后来自己又为清朝鞍前马后,在付出了这么多以后,清朝竟然要拿走自己打下来的基业,这未免有些欺负人。

吴三桂也明白,一旦自己藩王的身份不复存在,后代能否保有富贵就需要打一个问号。而且,万一自己孑然一身,毫无兵权,身家性命的安全也是大问题。因为一旦失去了军队这赖以生存的根本,等待吴三桂的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康熙帝高兴了,赏吴三桂一个富贵善终;一旦不高兴了,恐怕整个吴氏家族都不复存在了……

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削藩已经触犯了他的利益。对于一个利己主义者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于是他选择了造反。

当然,这是在实力保证的前提下。吴三桂经营云贵多年,原本就实力不俗,再加上西北有自己心腹王辅臣支持,东南有尚可喜,耿精忠两大藩王呼应,外海之上还有郑家可以沿海骚扰。这些势力结合起来,再加上“反清复明”这样一个站在民族大义制高点的口号,未尝不是没有推翻清朝的可能。

不过,吴三桂的目标并不是推翻清朝,他只是想通过战争来为自己增加谈判筹码,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

吴三桂经营云贵十余年,起兵之初进展顺利,很快占领云、贵、川、湘等省份,加上广西的孙延龄、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相应,很快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然而,在饮马长江之后,吴三桂便早早地称了皇帝,并因为进攻一时受阻,便瞻前顾后,企图和清朝划江而治。

从这里其实就看得出来,吴三桂此人,胸无大志,贪图安逸。而他的自私行为,让当初那些追随于他的人心寒。他们可都是怀着驱除外族的一腔热血,结果做了这么多,换来的不过是吴三桂的欺骗。

于是,依附吴三桂的党羽个个离心离德,暗怀鬼胎,被清军逐一击败。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也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很快被平定。

所以,总结来讲,吴三桂造反,就是在康熙皇帝削藩政策的逼迫之下,出于保护自己利益目的,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并没有其他的目的。

换句话讲,吴三桂其实并不想反清,他只是想效仿明朝沐氏世代镇守云南,以起兵叛乱作为要挟康熙就范的筹码。然而,康熙却用一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把吴三桂从前朝贰臣打入三姓家奴的行列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_VzTL3UBLq-Ct6CZ-_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