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后燕灭了西燕之后,慕容垂北方的敌人便只剩拓跋珪。
慕容垂已经老了,拓跋珪却正值年轻。若放任拓跋魏不管,后燕的后方便始终受到拓跋珪的威胁。这是慕容垂不愿见到的。
于是慕容垂便在395年五月,派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兵八万,北征拓跋珪。
《资治通鉴》:燕主垂遣太子宝、辽西王农、赵王麟帅众八万,自五原伐魏,范阳王德、陈留王绍别将步骑万八千为后继。
一般说慕容垂伐魏,是受慕容宝的“蛊惑”,才有了参合陂之败。这就小瞧了慕容垂。
北魏处于后燕后方,而且拓跋珪也在向南扩张。双方将来势必会有冲突。与其放在将来拓跋珪强大了再打,不如趁着敌人弱小的时候灭掉。
这是符合燕国利益的。
出征前,散骑常侍高湖劝说拓跋珪:“陛下啊,拓跋部不能打啊!拓跋珪兵精将猛,自己也善于统兵。而太子慕容宝年轻气盛,必然会对拓跋珪轻视。这样贸然出站,我们可能会败啊!”
这就纯属迂腐之言了。高湖自己也知道拓跋珪兵力强大,却不为君主想法除掉,反而打击士气,这是忘了自己的臣子职责。
哪怕事实确实如此,你不提出具体解决意见,只有反对,你又有什么用?
散骑常侍可以说是君主的顾问,为君主出谋划策,谏议得失。你光说空话,没有实际的处置方法,那还留你何用?
连北魏的危害都看不清,还留你何用?
“垂怒,免湖官。”
拓跋珪不愧是带拓跋部崛起的人,知道后燕派大军来打自己,便立即做出了战略部署。
彼时情况,魏弱燕强。而且后燕刚灭西燕,气势正盛。可以说天时人和都不在拓跋部。因此拓跋珪便利用地利来阻挡燕军。
他首先将部族老人、孩子以及女人西迁数百里,远离战场,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这也是拓跋部仍然保持游牧特性,才能够顺利完成的。否则部族西迁,哪怕没有人员伤亡,对拓跋部物资经济也是极大的损害。
待“百姓”远走,拓跋珪率领部队结阵于黄河西岸,在此准备迎战后燕军。这个位置选的极妙!
后燕与北魏都是以骑兵为主力,而骑兵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冲锋。
西燕是主攻的一方,总不能一直屯兵河东,总要过河的。但后燕渡河过程,骑兵便失去了作用。反观北魏,有充足的地方展开冲锋,当后燕渡过黄河,拓跋部的骑兵也冲到了跟前。
慕容宝正是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停留东岸,迟迟不愿渡河。北魏比后燕弱只是整体实力,并非是北魏军队的战斗力差。一样的数量,彼此冲杀,胜负真不好说。
当然,若等到黄河结冰,那么后燕就有了冲锋的余地。但慕容宝没有那个时间。
慕容宝不展开战斗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慕容宝担心慕容垂突然死去。他可不是忧心自己的父亲,最起码这不是主要原因。慕容宝是担心自己这边开战,那边慕容垂死了,影响自己回去继承“遗产”。
慕容宝若回去晚了,被别人捷足先登,自己失去皇位。
燕魏交好的时候,拓跋珪没少派人探听后燕虚实,自然清楚后燕的局势,也明白慕容宝此时“焦灼”的心情。
因此拓跋珪决定先打一场“心理战”:他派出小股精锐绕到后燕后方,一不攻城,二不袭击粮道,专门抓信使。
慕容宝为了掌握慕容垂的情况,每天都有信使来往战场与中山,以保证自己随时获得父亲慕容垂的消息。但信使都被拓跋珪抓了,慕容宝得不到都城消息,更不敢贸然开战。
我们都知道,军队的士气对战争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同等数量、装备的军队开战,赢得一般都是士气旺盛的一方。
慕容宝本是进攻的一方,气势正足。但是久囤河边不动,后燕士兵的士气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不一定是颓败,但肯定失去了最初的锋锐。
拓跋珪看到时机差不多的时候,便将使者拉到河边,对慕容宝说你爹慕容垂已经死了,还不回去“奔丧”?
慕容宝前进无望,又担心拓跋珪说的是真的,便决定退兵。
若双方就此结束,那么北魏便不得安宁,毕竟后燕比北魏实力强。
拓跋珪十分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就是自己的部族机动力强(部族说迁徙就能迁徙),劣势便是根基弱。若这样的对峙再来几次,北魏自己就可能散了。
毕竟若君主不能保证我们臣民的安全,那么我们为何跟随你?我们北迁,或者投降后燕都比跟着你朝不保夕要好。
难道拓跋珪不想猥琐发展,最后一人干翻全场?但是形势不允许啊。因此拓跋珪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尾随后燕大军,伺机消灭!
拓跋珪亲帅两万骑兵,不带辎重尾随慕容宝而去。
《资治通鉴》“魏王珪引兵济河,留辎重,选精锐二万馀骑急追之。”
从一场战争的布局可以看出一个将帅的优劣。后燕轻敌失去警惕心,是后燕失败的根本远因。不设探马以防止北魏追袭,营中也不设置警卫,仿佛不是来打仗的。,
拓跋珪却不肯放过后燕,化被动为主动,大胆谋划,小心施行,是北魏胜利的根本原因。双发一加一减,高下立判。
后燕在参合陂西休息,拓跋珪却已经赶到了陂东。在夜色的掩护下,拓跋珪使“士卒衔枚束马口潜进”,然后登山。
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
两军交战,无论步卒还是骑兵,优势便在于“冲锋”,这是地势上的“以上凌下”。不过骑兵冲锋优势更大。
拓跋珪的骑兵自山上冲向山下,又是以有心算无心,后燕军大乱,没办法组织有效抵抗。
溃逃一旦形成,那么将帅便无力回天了。
拓跋珪于此一役,消灭数万燕军,后燕只逃回了数千人。不仅如此,拓跋珪还获得“兵甲粮货以巨万计”,在物质上也大获丰收。
战争的本质便是掠夺——胜者对败者资产的掠夺。
拓跋珪不仅打退了燕军,还消灭了一部分燕军军队,并趁机发了一笔“战争财”。这就是名将与普通将领的区别——能利用任何机会,消灭强敌。
参合陂是拓跋珪的崛起之战。这一战的胜利,使得拓跋珪看到了自己的强大。
也让拓跋珪觉得自己的敌人只有慕容垂,而非后燕。
慕容垂也想亲自消灭拓跋珪,于是便亲征北魏,结果死于路上。一带霸主就此损落。
慕容垂一死,拓跋珪便开启了伐燕之路。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NBFTuXQBd8y1i3sJ9g9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