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他打了自下井冈山以来的胜仗,4年后他途经此地写一首诗

2020-10-11     乐乐乐开花呦

原标题:在这里,他打了自下井冈山以来的胜仗,4年后他途经此地写一首诗

主席诗词中的人文地理——大柏地

这里,原是赣东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在红色故都瑞金往北大约30公里处。

这个小山村,两边群山高耸入云,山下峡谷溪流淙淙,谷底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向南北延伸,小路两边散居着一些人家。这里交通闭塞,民风纯仆,风景秀美,也没有人文古迹,历史遗存,但到了20世纪二十年末的某一天,这里却发生了一场惊天的大事,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名扬四海,这个村庄就叫大柏地村。

那是在1929年初,为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近3万军对井冈山的围剿,主席和朱总率红四军主力第28团和第31团及直属队约3600人向赣南出击,目标到吉安东固与东固的红24团汇合,以实现“围魏救赵”的目的。但让红四军始料未及的是,部队转战到达赣南后,因赣南地处山区,党组织相对薄弱,竟连向导都很难找到,部队连连失利。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幸亏有一个叫谢仁鹏的农民兄弟的帮忙带路,部队经云石山、沙州坝,过黄柏后,终于顺利到达了这个大柏地村,比国民党的追兵快了半天时间的路程。红四军到达大柏地时,正好是大年三十(1929年2月9日)。由于部队与追兵拉开了距离,且又是过年,主席和朱总等人决定就在大柏地休整一天。

自红四军从1929年1月初从井冈山下来,一路流动作战八九百公里,后面先有强敌李文彬部,再有强敌刘士毅部相追,部队连连失利,指战员们身心疲惫,也非常迫切需要打个胜仗来鼓舞一下士气。

在红军指战员们的强烈要求下,主席和总司令等人察看了大柏地村的地形,发现这里有个10余里地的峡谷非常适合打一个伏击战,于是决定就在大柏地打它一场。

大柏地伏击战打响是在1929年2月10日,也就是正月初一这天。那天下午2时左右,追敌刘士毅部第十五旅先头部队在黄柏与大柏地的界山龙角山,与营长肖克率领的红四军二十八团二营诱敌部队接上了火。

红四军二营官兵与敌人打一阵退一阵,佯装败退,有意将敌人引入杏坑附近的麻子坳红军布下的口袋。受到红军阻击,敌人以为得手,不断投入新的兵力,猛攻求歼。诱敌部队佯作不支,轮番掩护退却,逐步退到大柏地附近,便与东、西两侧伏军形成一个口袋形的伏击圈。

敌人不知是计,猛钻口袋直至底部,遇坚强抗击仍增兵不已,以致全部进入口袋。9时许,东、西两侧伏军向敌后迂回出击,扎住了袋口。接着,各路红军向敌人发起进攻,杀声四起。

但是,红军毕竟子弹少,沿途又有损无补,如今火力薄弱。虽然力争弹无虚发,打完了子弹的用刺刀、石块、枪托拼搏,却逐渐出现僵持局面。就在这紧要关头,朱总指挥伏在半山坡作为总预备队的独立营直属队向山下猛冲,很少拿枪上战场的主席这时也拿起一把枪带领警卫员冲下山去。这场战斗鏖战至次日下午胜利结束。清点战果,敌刘士毅第十五旅第二十九团和第三十团全部被歼。红军毙敌伤敌300多人,俘敌800多人,缴枪800多支。

大柏地伏击战的胜利,是红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从此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这一仗的胜利也拉开了我党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4年之后的1933年6月,当主席从宁都开完苏区中央局会议返回瑞金路过大柏地时,看到大柏地雨后彩虹,不禁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阕词读来,可谓是“句句出色,字字含情”。

现在的大柏地仍然是个淳朴的小山村,村里目前有两处国家级的革命保护旧址:王家祠旧址和前村战斗遗址,红色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乡亲们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如果你来到大柏地作客,每家每户都会热情地端出“擂茶”款待你:嗅一下,浓香扑鼻;饮一口,满口留香。

延伸阅读:

“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乌蒙在什么地方?有哪几支红军到达过这里?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0CC5F3UBd8y1i3sJGa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