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何要違抗聖旨,拒絕派兵救援杭州?

2021-03-31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曾國藩為何要違抗聖旨,拒絕派兵救援杭州?

俗話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話用在曾國藩身上是再適合不過了。雖說曾文正公忠於咸豐,以道德標榜自己,號稱「半個聖人」,但他卻屢次違抗咸豐皇帝的命令。尤其是在對太平軍作戰方面,曾國藩根本就不把咸豐的話當回事,拒絕執行命令,違抗聖旨。其實,這也不能怪曾國藩,他也不想跟咸豐皇帝過不去,只是當時包括皇帝在內的整個朝廷都是缺乏戰略眼光,均是鼠目寸光之輩。如若聽從咸豐皇帝的命令,估計曾國藩到死都沒法滅掉太平天國,而很有可能被太平軍幹掉。

1860年6月,江南大營再次被李秀成攻破,統帥和春、提督張國梁敗退鎮江,自縊而死;兩江總督何桂清被免職處理。此時,李秀成乘勝擴大戰果,向江浙一帶進軍,連續攻克蘇州、杭州、常州,大清東南財富之地盡被太平天國占據。聞知如此大變,咸豐皇帝大為驚慌,急忙下令曾國藩率軍前往江浙戰場對陣李秀成,收復失地。但是,曾國藩坐視不理,不派一兵一卒去救援,咸豐大為惱火,但自己手中沒兵可調,英法聯軍又逼近北京,他只能忍著曾國藩了!

曾國藩不去救援江蘇和浙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不想重蹈江南大營的覆轍,當初和春正是聽從咸豐的命令,分兵救援杭州,導致江南大營兵力空虛,給了李秀成可乘之機,以致釀成大禍。當時曾國藩正在全力攻打安慶,實行自己東征金陵的戰略計劃,如果分出安慶的圍城部隊,那麼便是中了李秀成之際。安慶是太平天國的戰略重鎮,位於長江中下游,是天京糧草供應的樞紐,也是保護天京的西大門。安慶被圍困之後,陳玉成、李秀成先是出兵武昌,後是進軍蘇杭,其目的均是要吸引湘軍分兵救援,然後尋找機會將其消滅,從而達到解除安慶之圍的目的。

湘軍總兵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當時曾國藩能夠直接控制的部隊最多也就是三萬人。這並不是曾國藩不想招兵,而是糧餉跟不上,因為湘軍不是正規軍,糧餉問題得自己解決,國家幾乎不理會。當時,曾國荃圍攻安慶的部隊只有九千,這已經是湘軍陸師所能夠出動極限了,如果再分兵去攻打杭州,那麼圍困安慶的兵力就更少了,而且勞師遠征,孤軍迎戰,很容易被擊敗。再者,如若李秀成突然回師匯合陳玉成對曾國荃進行反包圍,那麼湘軍必定要撤圍,否則「三河之痛」必將再次上演。

從對太平天國作戰的全局考慮,杭州、蘇州、常州的戰略重要性絕對沒有安慶重要。因為,中國地形的特徵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如果從杭州、蘇州出兵攻打南京,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成功。但是,從安慶出兵攻打南京則容易多了,因為安慶在上游,又是天京的西大門,湘軍只要全師順流而下,南京指日可待。當初元朝滅南宋的作戰方陣就是先占據長江上游,拿下鄂州(武昌)、襄陽、樊城,然後揮師東下,直搗臨安,南宋滅亡。所以就算湘軍能收復甦杭又如何,只要安慶在手,太平天國必然可以繼續戰鬥下去。

當然,曾國藩抗拒咸豐皇帝的命令除了從作戰的全局角度出發之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即是拿下「攻克金陵之首功」,奠定自己的地位,成就千古偉業。後來,攻打天京時,曾國藩派李鴻章去收復江蘇、派左宗棠進兵浙江便是出此考慮。李鴻章也算是個識時務者,他收復江蘇後,便以各種藉口拒絕同治皇帝讓其進兵天京的命令,不想因此得罪曾氏兄弟。但李鴻章非要進兵浙江跟左宗棠搶占勝利果實,於是兩人交惡,一生不再和好!

本文為「縱橫國史」原創作品,歡迎各位讀者收藏、分享、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謝謝!更多精彩內容,隨後更新,敬請期待!點擊右上角「關注」,驚喜不斷!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KBC8hHgBrsvY2_Uu-6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