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懿
三國,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下動盪不安,各路英雄豪傑揭竿而起,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讓我們對這一時期的歷史更加好奇。演義中的英雄數不勝數,每一個人物都個性鮮明。在眾多英雄中,司馬懿絕對是一個異類。
司馬懿十分善於藏拙,不願輕易展現自己的才能,所以他既沒有表現出武將的豪情萬丈,也沒有謀士的神機妙算,但是他卻成為三國之中笑到最後的人。
立下遺囑
在他晚年時,行事更令人難以捉摸,竟立下遺囑:
"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除了不設墓冢外,他還告誡後代不准為自己掃墓,在《宋書·禮志》有過該事件的記載。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位高權重的人,都希望死後能有人祭拜。而且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古人講究"國之大事,唯戎與祭",認為祭拜先祖可以保佑家族興盛,祭拜先帝,可以保佑國運昌隆。
而司馬懿作為曹魏權臣,為何要立下如此奇怪的遺囑,不准後代為自己掃墓?直到千年之後,人們才知他老奸巨猾。
司馬懿出生於河內司馬氏,從小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年間曹操便想將他收入自己麾下,不過司馬懿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便一直以身體抱恙為由閉門不出。不過曹操成為丞相後,還是將其任命為文學掾。
因為司馬懿支持曹操稱帝,逐漸得到曹操的信任,並委以重任,他在朝中的勢力逐漸增大。曹操和曹丕去世後,魏國便成了司馬家族的天下。
曹睿去世後,8歲的太子繼位,為了江山社稷,曹睿便命曹爽與司馬懿一同擔任託孤大臣。對於曹爽來說,他自然不願意讓一個外人干涉自家朝政,於是聯合一大批老臣,奪走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的太尉也就成了一個虛職。
發動「高平陵之變」
正常來說,如果曹爽盡心盡力輔政,治理國家,那司馬懿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只可惜曹爽志大才疏,而且好大喜功,掌權後他率領十幾萬大軍進攻蜀國,但最後卻大敗而歸,導致國內民怨四起。
此時的司馬懿開始裝病不理朝政,其實是在暗中積蓄力量以待時變。直到正始十年正月,曹芳要前往高平祭拜先祖,曹爽兄弟和親信們一起前往。
司馬懿看準了這個時機,發動「高平陵之變」。雖然他這一舉動讓曹爽等人措手不及,但曹爽畢竟手握兵權,如果誓死抵抗,也難分勝負。
於是司馬懿便派人勸說曹爽,只要交出兵權,便可以保他榮華富貴,曹爽信以為真,就此投降。
但是沒想到,司馬懿竟言而無信。曹爽交出兵權後,司馬懿向他痛下殺手,還滅其三族,之前的黨羽也盡皆族滅,牽連人數多達5000餘人,連女人都沒有放過,可見司馬懿心狠手辣。
司馬懿太會隱藏,估計曹爽怎麼也沒有想到,平時兢兢業業的司馬懿竟然會造反。其實曹操早就察覺到了司馬懿有不臣之心,還曾勸誡曹丕:"司馬懿絕非等閒人臣,必然會幹預咱們的家事!"只可惜後世並沒有將曹操的話放在心上。
老奸巨猾
不得不佩服曹操的眼光,一直隱忍的司馬懿,最後終於露出了自己的野心。「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殺了太多的曹家人,他深知自己的所作所為犯了眾怒,於是老謀深算的他便立下遺囑,不准設立陵墓,不准合葬,更不准子孫後代為自己掃墓。
司馬懿這樣做,就相當於把自己的陵墓隱藏起來,所以至今也無人發現司馬懿的墓地,即使有人想復仇,也無計可施。不得不說,他果然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城府頗深,善於隱藏,這也是他在三國中能笑到最後的原因。他雖然身負罵名,卻為子孫後代建立晉朝打下良好基礎,也算是沒有枉費一番心血。
對於司馬懿的一生,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哦!
(以上文字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宋書·禮志》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JRAooHgBMMueE88vBy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