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吳以嶺院士: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20歲

2023-12-13     人民康養融媒體

原標題:專訪吳以嶺院士: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20歲

衰老是人類難以避免的自然過程,如何延緩衰老,如何活過一百歲,是一個從古至今長盛不衰的話題。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接受人民康養專訪,系統解答「人類如何抗衰老」。吳院士分享最新抗衰老研究成果表示,衰老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20歲。

重新認識衰老: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

人人都會老,帝王將相無一例外。人人都怕老,古今中外追求長生不老者前仆後繼。抗衰老是一個綿延數千年的古老議題,也是21世紀世界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在吳以嶺院士看來,衰老涉及每一個人,人們都想健康的長壽、有尊嚴的長壽。長生不老並不現實,更重要的是老而不衰、壽而無疾。抗衰老研究主要針對兩個問題,一是延緩衰老的進程,減少各種機能減退的速度。二是防治因衰老引起的各種老年性疾病。「現已確定近100種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老年痴呆等,都與年齡增長有關。然而,現在醫學研究還很少從老齡化、衰老的角度展開,如果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對衰老防治和衰老所引發的系列影響人們健康和壽命的疾病,會有新的治療策略。」

吳以嶺院士強調,「過去研究認為,衰老是自然發生,沒辦法干預,也不去干預。現在,世界上關於衰老的概念已改變。2018年公布的《國際疾病法典》中提到:衰老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這是對衰老從根本上的一個新認識。這就使我們對衰老進行重新研究和思考,以及如何延緩衰老。」

重新認識長壽: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20歲

人類的自然壽命可以延長到多少歲?吳以嶺院士認為,自然壽命是古人所說的「天年」,「古人講是120歲,當今社會過百歲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超過120歲的人並不多見。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壽命可到120歲。在這一點上,中西醫的研究是一樣的,即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20歲。」

目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8.2歲,而世界上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是日本84歲。「日本人均預期壽命距離最高自然壽命還有30多歲,中國還有40多歲。這是抗衰老要解決的問題——要讓人們儘量地能夠健康地享受自然壽命,古人的理想就是『盡享天年,度百歲乃去』」。

為何人類很難做到長壽?吳以嶺院士認為,這是因為以往人們對衰老的機制以及衰老所引發疾病的防治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衰老是一個整體衰老和系統衰老同步發生的過程。「從表面上看,會帶來皮膚蒼老、頭髮變白脫落,內在則是各種功能減退、各個系統發生病變,比如骨骼運動系統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腫瘤、免疫衰老,各類重大疾病都開始發生,這使人們不能夠享受120歲的自然壽命。」

定義衰老年齡:人的衰老從二三十歲就開始

衰老,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抗衰老,也不是女性所認為的護膚凍齡。

《新青年抗衰老調查報告》指出,59.2%的人在20歲~30歲就對衰老產生焦慮。吳以嶺院士證實,人的衰老從20歲、30歲就開始。「按照中醫的說法,女性從35歲第一根白頭髮出現,第一個魚尾紋出現,都意味著衰老的開始。你看不到內臟變化,但透過皮膚與毛髮可以反映出衰老的過程。」

女性天生愛美,重視皮膚系統的衰老,吳以嶺院士表示理解。「但美容護膚品,改變的只是表面營養、表麵皮膚。從30歲以後,每年肌肉減少1/10,出現魚尾紋、臉部下垂是面部肌肉鬆弛的緣故。光做皮膚美容不行,應內外兼治。」

吳以嶺院士指出,衰老一個主要原因是性激素的減少,這不僅讓人的性機能減退,而且會帶來全身系列變化。「女性更年期以前,心腦血管病發病率比男性要低得多。但閉經以後,心腦血管病發病率突然升高10倍以上。40歲以後,從更年期到閉經,女性體內性激素水平急劇減少,體內環境劇烈變化,是許多重大疾病的窗口期。男性一般在50歲左右,一些重大疾病就會發生,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腦血管疾病,而50歲以後將進入發病高峰期。」

隨著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工作家庭壓力疊加,吳以嶺院士指出,原先普遍認為50歲以後才會高發的疾病,現在發病時間已有所前移。古人提出「早衰」概念,早衰的特點是多病短壽。「有人30多歲得了心血管疾病、腫瘤,甚至腦梗,事業上升期的年輕人突然重病死亡,就是所謂多病短壽。」

中醫抗衰老研究:氣絡學說精氣神理論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中醫藥在抗衰老領域有哪些理論支撐?

吳以嶺院士認為,可以用老百姓所熟悉的「精氣神」來解答中醫抗衰老理論核心。「看一個人是否衰老,精氣神是最直觀反映。什麼是精氣神?老百姓講這個人很精神!精氣神是衰老的一個核心理論,30歲、40歲工作壓力大,回到家很勞累,休息不過來,感覺精力達不到。其他人看到就覺得,這人不精神。」

一個人「精氣神好」,看似一句俗話,卻道出了中醫對生命本質的揭示,這也恰是中醫抗衰老理論的核心。吳以嶺院士認為,「氣」和「精」是中華5000年文化的核心,氣論、精氣學說本來是個哲學概念,而中醫把這兩個詞賦予了醫學的內涵。

「精」是生命的產生。吳以嶺院士進一步解釋道,「兩精相搏謂之神,父母之間的結合,受精卵的形成就是生命的開始。2000年以前中醫就認識到了『精』,提出『精藏於腎』,腎精的虛衰,影響到人的生、長、壯、老、已(死亡)全過程。」

「氣」是信息與能量,也是人體的調控機制,中醫認為是溫煦充養、防禦衛護等機制。狹義的「神」是指人腦的功能,廣義的「神」,則是指生命的外在表現。「腎精虧虛是衰老發生的根本,元氣虧虛是衰老發生的關鍵,形神虛損是衰老的表現。我們把『精氣神』理論確定為抗衰老研究的理論指導,然後從這個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精是生命起源,氣是生命動力,神是生命體現。」

吳以嶺院士強調, 「運用中醫抗衰老,並提倡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預防因自身精氣神不足、腎精虧虛、元氣虧虛而導致生命過早的衰老。這裡面還包括全身衰老、系統衰老、疾病防治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

當下,吳以嶺院士帶領專家團隊在氣絡學說精氣神理論的指導下,對2000年來的補腎方劑進行了系統研究,傳承創新研發了相關抗衰老藥物——八子補腎膠囊,降低甲基化年齡。

甲基化年齡,是世界上被用來預測生理年齡,評價器官系統的衰老和疾病的一種公認的方法。「甲基化年齡是指人的生理年齡,和你的生物學年齡是分開的。一個30歲的人看起來像20多歲,生理年齡很年輕,一個80歲的人看上去像60歲,那他的壽命必然會長。甲基化年齡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吳以嶺院士表示,目前實驗研究發現應用抗衰老藥物八子補腎膠囊以後,實驗動物甲基化年齡對應人類生理年齡可從50歲年輕到35歲,減緩了衰老的進程。

延緩衰老常識:記住生活方式「十六字」

普通人如何快速入門做好衰老管理?吳以嶺院士建議,從發現第一根白頭髮出現開始,就要學會預防衰老,學會放鬆壓力,注意飲食和健康起居,要做到《黃帝內經》中提及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這十六個字。

飲食有節,飲食結構不要過量,不要吃垃圾飲食。

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妄作勞,不要過度勞累,過勞是加速衰老,甚至引發重大疾病的一個加速器,要預防過勞。

形與神俱,一個人儘管檢查出身體沒問題,但精神不行,也不一定能長壽。「人存在著一個趨向健康的目標動力系統,調動身體的各種積極性。如果一個人天天處於怨恨、憤怒、悲觀之中,那他的身體狀況肯定好不了。」

吳以嶺院士表示,「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理解『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這16個字和『精氣神』的相關理論,而且按照這些健康長壽的生命規律適當地調理,我想健康百歲不是夢。」

記者:李賢娜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f13137d9049ad7591d72ec02c54d3a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