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技術人員拿不到簽證耽誤「印度製造」,印官員承認:避不開中國這個世界工廠

2024-06-27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楊蓉】印度「嚴卡」對中國公民發放赴印簽證的弊端越來越多浮現,似乎是莫迪政府難以承受之重。

「莫迪打造製造業強國的雄心,遭遇與北京外交關係惡化的挑戰」,英國《金融時報》6月27日報道說,過去幾年間,數千名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被印度政府拒簽,導致不少印度工廠的擴張乃至運營都受影響。

在報道看來,這一原本劍指中國的政策,相反卻搞亂了總理莫迪讓印度從所謂「中國加一」策略中受惠的算盤。有行業團體表示,過去4年對華關係緊張已令印度流失10萬工作崗位,並蒙受近300億美元損失。

「最嚴格」簽證限制

《金融時報》說,執政十年以來,莫迪一直倡導「印度製造」,旨在為國內創造就業機會和促進出口,並已經成功吸引到電子製造等各行業的跨國公司,包括部分從中國轉移出來的外資入印。然而,印度近幾年的對華消極政策,卻也成為了印度成為所謂「中國加一」國家路上的障礙。

報道指出,2020年之後,以新冠疫情暴發和中印邊境衝突為理由,印度對中國企業實施了「亞洲最嚴格的限制措施」,包括嚴格限制對華簽證發放和中國投資。

觀察者網查詢印度政府相關網站發現,印度時至今日尚未恢復對中國內地及港澳居民旅遊簽證的發放。從過往報道來看,申請商務、留學和工作等用途簽證也相當困難。包括記者、留學生在內中國人員的簽證續簽申請被拒,目前中印兩國間已無常駐記者,在印留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少。

從印度政府網站來看,中國大陸(左)居民可申請的簽證類型中不包括旅遊簽證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的說法,中國企業技術人員要想辦理赴印商務簽證,通常需要3至6個月時間。而中國媒體報道等待最久的案例,甚至有15個月的。不僅速度慢,有中國簽證中介告訴觀察者網,印度大使館出簽難度也高,所需材料繁瑣,且拒簽率較高。

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辦理赴印度商務簽證需要20多項材料,但這些材料在印度大使館、領事館和印度簽證中心的網站上並沒有公示,只有到現場提交時才會詳細告知,並且時常變動,讓申請人措手不及。

「技能人才流動停止」

「對電子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技能人才的流動已經停止。」代表印度製造商的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ICEA)主席潘卡吉·莫辛德羅(Pankaj Mohindroo)對《金融時報》如此說道。

據《印度快報》介紹,對入境從事商業相關活動的外國公民,印度發放的簽證分為工作簽證和商務簽證兩種。前者允許技術熟練和合格的專業人員「一次入境一年」,後者則適用於旨在印度建立工業或商業企業的個人,「有效期為五年」。

報道稱,然而,針對持中國護照的公民,印度政府一度只簽發單次入境的旅遊簽證和有效期不超過三個月的商務簽證。包括工作簽證在內的所有其他類型簽證都需要「事先審批」。此外,根據印度內政部的規定,對於「有合格印度人可勝任」的工作,「不得發放」工作簽證。

莫辛德羅表示,在過去的兩三年里,有數千名中國公民的商務和工作簽證申請被拒,還有許多人因為「害怕被拒」而直接放棄申請,這令許多依賴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印度工廠舉步維艱。「當前的過程令人痛苦,帶來了不確定性,阻礙了我們擴大規模和增值的願望。」

「即使是在美國這些公司工作多年的中國公民也面臨挑戰,大多是遭到拒絕。」莫辛德羅說,「這不僅傷害了中國大陸企業,也主要傷害了正在印度建廠的美國、英國、中國台灣、日本和印度企業。」

《金融時報》26日說,負責監督簽證發放的印度外交部和內政部沒有回應有關簽證申請積壓的置評請求。不過,此前《經濟時報》17日曾引述印度行業人員說法稱,目前有4000至5000份來自中企管理人員的簽證申請正等待印度政府批准,這阻礙了印度電子製造業的擴張計劃。

「沒有中方人員不行」

「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提供(印度)所需的優質專家。」《印度簡報》20日指出,印度製造工業很大程度上倚賴來自中國大陸的優質專業技術人員,因為其薪酬相對更低,但專業水平又更過關。報道說,即使是在電子產品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在印度經營的中國台灣製造商,也需要尋求中國大陸專家的幫助。

《印度快報》20日則分析,印度電氣和電子製造行業需要中國專業人才,還因為印度該領域的大多數關鍵零部件都嚴重依賴中國供應。印度政府官方數據顯示,在從中國進口的價值近1000億美元的產品中,近60%是工程和電子產品,這些產品在完成印度的出口訂單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這家印媒還披露,由於擔心對華簽證發放延遲導致出口訂單無法完成,印度國內業界已經在多個場合向印度至少兩個部門——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MeitY)與印度商業和工業部——提出了擔憂。

2023年5月8日,印度大諾伊達,一名工人在海爾電器印度工廠進行焊接(彭博社)

「我們正在推遲生產。」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FIEO)總幹事阿賈伊·薩海(Ajay Sahai)表示,部分印度工廠建成後產能卻被閒置,原因就是沒有技術人員對進口設備進行調試,而這已經影響了工廠出單。「如果不發放簽證,印度公司就無法執行與中國出口商的合同。除非工廠投入使用,否則生產無法開始。」

報道說,印度紡織、皮革等「潛力巨大」的行業正因此受到損害。法麗達集團是印度最大的皮革製造公司之一,其董事長梅卡·拉費克·艾哈邁德(Mecca Rafeeque Ahmed)最近呼籲放寬對中國大陸技術人員的簽證。

「台灣企業正在提高生產力並占領印度皮革和鞋類出口市場,而他們正是在大陸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做到這一點的。」艾哈邁德說,「大陸專業人士的生產力很高。他們可以幫你用我們生產100件產品的資源,生產150件產品。」

在這一背景下,印度工程出口促進會(EEPC)表示,其旗下的出口商正在儘可能讓印度技術人員遠程接受培訓。不過,也有部分中國的設備供應商明確要求,只有中方員工才能進行設備調試。

還有印度製造商想到派遣印方專業人員前往中國接受培訓,但這往往耗時較長。在此之前,印企依然離不開中方支持。此外,據全印度工業協會(AIAI)主席兼總裁維賈伊·卡蘭特里(Vijay Kalantri)稱,中方對印度進口商的簽證申請通常批得比較快,但對印度製造商和政府官員提交的申請審批較慢。

「避不開」的世界工廠

目前,印度商業和工業部下屬的工業與內貿促進局(DPIIT)和MeitY已經向印度外交部反映了業界的訴求。

《印度簡報》20日說,根據印度政府新指定的「標準操作程序」(SOP),印度已經在向中方技術人員發放長達6個月的簽證,建立起10天內審批商簽申請的機制,被認為朝著簡化關鍵外國技術人員的簽證程序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項改變主要適用於參與印度「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企業下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批准流程。《金融時報》26日引用一名印度政府官員的話報道稱,當前PLI相關簽證的積壓已經「減少或幾乎消失」。

「我們知道中國是世界工廠。」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政府官員說,「這是避不開的。」有印媒說,印度政府還正計劃將類似的SOP推廣到其他製造企業,印內政部正在最後確定這些程序,這些程序無需聯邦內閣批准。

ICEA主席莫辛德羅將這看作「一線希望」。不過,早前也有在印中企負責人對國內媒體表示,過去一年,沒有看到印度政府對中國公民簽證政策的明顯變化。這名負責人還說,在當前中印關係下,他並不相信印媒的此類報道。

不過,積壓多年的簽證限制問題對印度的負面影響早已顯現。在《金融時報》看來,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簽證難」凸顯了印度在推動自己成為所謂「中國加一」戰略製造大國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潛在障礙。

最直觀的是,《經濟時報》15日指出,過去4年里,與中國日漸緊張的關係導致印度電子製造商損失了150億美元,並造成超過10萬個工作崗位流失。相關行業團體在向印度政府提交的材料中強調,新德里還因此錯失了價值100億美元的出口機會,並損失了20億美元的附加值。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電子製造業高管向該媒體透露,自2020年以來,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以及印度政府對中企業務實施嚴格審查,許多公司停止了在印的進一步投資。由於擔心遭到印度政府逮捕,許多中國人員也不願前往印度。

《經濟時報》舉例稱,一家大型中國製造商曾計劃在印度建廠生產iPad,但最終還是決定在越南建廠,每年生產價值80億至100億美元的iPad。「如果需要50名中國工程師來印度幫忙建廠,只有大約10人願意來。」該高管說。

從印媒報道來看,還有一些製造商已經被迫將生產轉移到孟加拉國等沒有此類限制的地區,來自中國的優質技術人員也更多前往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工作。

還有聲音認為,如今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對參與印度PLI持謹慎態度,這導致印度錯失大量商機。印企高管估計,如果中國企業沒有被禁止參與該計劃,印度本可以多創造至少50億至70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報告顯示,2023-24財年,印度電子、電信和電氣產品進口額飆升至898億美元,其中44%來自中國內地,算上中國香港則進一步提升至56%。

「為了『自力更生的印度』,讓中國人進來吧。」《經濟時報》17日以此為題指出,確保專業人才的進入將有助印度製造企業提高生產能力,並保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印度簡報》也強調,對印度工業來說,對中方人員的需求仍然至關重要。它敦促道:「雖然印度致力於為國內製造業營造有利環境,但它必須更加謹慎地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

莫迪政府一直希望通過促進位造業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並創造更多就業。然而,印度製造業一直以來都有全球占比過小、繁文縟節過多、缺乏技能勞工、效率低下、創新不足等問題。2023年,其製造業占GDP比重從2015年的16%降至13%左右,遠低於莫迪政府25%的目標,該目標已被推遲三次到2025年實現。

事實上,作為「搬不離的近鄰」,印度尋求遠離中國既不經濟、也不現實、更不可能。疫情前的2019年,中印間人員往來約106.74萬人次,其中印度公民入境中國內地約86.96萬人次,中國內地居民赴印度19.78萬人次。

近年來中印貿易額逆勢增長,也反映了兩國發展的真實需求。據印方統計,在2023至2024財年,兩國貿易額達1184億美元。印度《今日商業》在去年12月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印度人在這一年買了「中國製造」的產品。有印度學者坦言,印中雙邊貿易「註定要增加」。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d03c82c10ff28ad45a4d98c399e8ca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