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 | 國羽小將猝死警示提升急救技能刻不容緩

2024-07-02     北青網

7月1日,中國羽毛球協會發文稱,國家青年羽毛球隊運動員張志傑6月30日晚在印度尼西亞日惹參加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團體賽小組賽最後一場比賽時,在場上突然暈倒,經賽事組委會醫療部門和當地醫院搶救無效,於當地時間6月30日23時20分去世。有專業人士對於張志傑暈倒後,現場的處置措施有所質疑,認為應該「第一時間判斷情況並且現場心肺復甦,拿到AED並且除顫」。(7月2日《南方都市報》)

儘管張志傑去世的具體原因尚未公布,但國內一些醫學專家已經看出了端倪。比如浙大二院急診科醫生盧驍認為,這麼年輕的運動員猝死前有明顯抽搐,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很大。急救科普帳號「急診夜鷹」發文稱,現場急救有三個關鍵環節沒有被充分利用:第一時間靠近去評估;第一時間開始心肺復甦與AED除顫;就地復甦和除顫,不要著急移動。有人將此事與上屆歐錦賽丹麥足球名將埃里克森的經歷做對比,當時埃里克森得了「急救範本」式的現場CPR與AED除顫,從死神手裡搶回了瀕危的生命。假如張志傑能夠獲得這樣的急救,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此事雖然發生在國外,但在國內仍然引發了民眾的廣泛熱議。與這起事件有關的話題被推上熱搜,「黃金4分鐘」等概念受到公眾的關注。很多人擔心,一場國際體育比賽的醫療保障與急救尚且存在漏洞,公眾場所平時的急救當然更成問題。儘管與過去相比,社會整體的急救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成功急救的案例也越來越多,但目前經過急救規範化培訓的人仍然不算多,能夠熟練掌握急救技能的人更少,少數人的急救能力仍然停留在只會掐人中的水平。普及急救知識、提升急救技能,仍然任重道遠。

急救能力決定急救效果。事實上,因急救能力不足導致的猝死事件十分常見。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甦報告(2022年版)》顯示,我國心臟驟停總體發病率97.1/10萬,超過80%的心臟驟停以及猝死情況都發生在醫院外。很多猝死事件本可以避免,但僅僅因為身邊人不敢救、不會救、不願意救,或找不到AED等急救設備而導致急救失敗,這樣的結局實在讓人痛心,更給死者家屬留下了極難撫平的傷痛。

國羽小將猝逝警示社會,提升急救技能已刻不容緩。要知道,心臟驟停的最佳搶救時間為4分鐘,心臟驟停後4-6分鐘,大腦皮層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如果患者身邊沒有具備基礎急救知識的人,即便醫生們以最快的速度出發,也很容易錯過「黃金4分鐘」。加大急救知識普及力度,推進急救科普進課堂、進社區、進企業,以及在公共場所大量配置AED等急救設備,讓更多人敢救、會救,猝死的悲劇就會大幅減少,公眾外出或參加體育運動,將會變得更加安全。

文/時本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王涵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2ff979a909991acc03ece9187563cd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