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羽小將賽場猝死 出現類似意外如何處理?北大人民醫院專家這樣說

2024-07-02     北青網

6月30日晚,在印尼舉行的2024年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中,17歲的中國隊男單選手張志傑在與日本隊的比賽中突發意外,張志傑暈倒送醫後於當地時間23時20分不幸去世,令人痛惜,此事引發了全網關注。目前,當地醫院方面尚未明確張志傑的去世的病因。日常生活里,運動過程中發生猝死的事件並不少見,當身邊有人倒地猝死應如何科學施救?不少運動愛好者關心,如何避免可能的運動猝死……針對網友關心的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專門採訪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劉健。

年輕人運動猝死或存在心肌病

猝死是指平素身體健康的人,在短時間內發生的非創傷性、不可預期的突然死亡,其中80%為心源性猝死,據統計,中國每年會發生54.4萬例心源性猝死。也就是說,每一分鐘都有人因此突然停止心跳。但在我國,院外發生猝死的成功救治比例很低。

劉健表示,在臨床上,發生猝死最常見的病因為冠狀動脈疾病,約占61%~65%;其他類型的結構性心臟病約占10%;原發性心律失常或遺傳性心律失常約占5%~10%,還有少數患者是由於短暫、可逆的因素所導致,比如藥物、毒品、電解質紊亂、極限運動等。對於不同年齡段患者,猝死的真兇不盡相同。在35歲以下的人群中,運動相關的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病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而年長者則以冠狀動脈疾病最為常見。

針對運動過程中突發猝死,劉健表示,很可能患者本人既往有心臟疾病基礎,但沒有被發現,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存在心肌病或惡性心律失常等情況,是年輕人包括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發生猝死的主要原因。「運動出汗多,電解質紊亂,確實容易導致室顫的發生,但一個正常人即便出再多汗,也很難誘發出真正的惡性心律失常。只要心臟功能正常、沒有危險因素存在,沒有心肌病家族史,發生猝死的可能性不高。」

關注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心臟驟停前期是否有症狀提示?劉健表示,在猝死發生前,有的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有的人可能會出現一些「預警」現象,尤其是心源性猝死患者。一項回顧性調查指出,80%和34%的患者分別在心源性猝死發生前1小時和24小時內出現過症狀。最常見的表現是胸痛,占46%,如果出現壓迫感、憋悶感、窒息感,需引起高度重視;呼吸困難,比如喘不上氣,這類症狀排第二位,占18%,女性比男性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更常見。因此,如果出現心臟病相關症狀,尤其是新發或不穩定症狀的患者,應儘早到醫院進行相應的診斷和評估。

劉健表示,預防猝死,首先要治療基礎疾病,其次是避免誘因。對於猝死風險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以降低惡性事件風險。

「黃金四分鐘」心肺復甦很關鍵

發生心臟驟停之後,「黃金四分鐘」很關鍵。劉健表示,由於大腦對缺氧十分敏感,一般4分鐘之後,人體腦部細胞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和死亡。時間一旦超過4分鐘,很多人即便救了回來,其神經系統的恢復也會很困難。如果超過8分鐘、10分鐘,腦細胞死亡比例會很高。當心臟停止跳動,全身組織和器官缺乏供血,會直接影響身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轉。因此,在最開始的4分鐘,有沒有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肺復甦,事關患者生命,因而有了急救的「黃金4分鐘」之說。急救車通常無法在這4分鐘內趕到患者身邊,這就要靠患者周圍的人對其進行心肺復甦。

作為普通老百姓,如果發現身邊有人像張志傑一樣暈厥、倒地抽搐怎麼辦?劉健表示,第一時間施救非常關鍵。首先,周圍的人應立刻撥打120,儘快讓專業的救護人員到現場。同時,立刻上前查看,看患者有無意識,有無呼吸和心跳。可觸摸脖頸動脈位置查看有無脈搏跳動,查看患者胸廓有無起伏,或用手放在鼻孔處查看有無鼻息。一旦發現患者失去意識、沒有了呼吸心跳,或者呼吸心跳很微弱,應馬上做心肺復甦,進行胸外按壓。

如果有條件,讓周邊的人儘快找來自動體外除顫器,即AED。發生心源性猝死大多是因為惡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顫、室速,此時第一要務是除顫。有人擔心不會使用AED,但其實AED是個「傻瓜機」,開機之後按照語音提示操作即可。

劉健表示,使用AED的過程中要配合開展胸外按壓。需注意的是,首先,施救時一定要讓自己和被救治者身處於安全的環境中,避免二次傷害。其次,要讓患者平躺在堅實的平面上,如果是軟床,按壓效果會大打折扣。按壓過程要一直持續,不能中斷,中斷就意味著心臟會缺乏供血。當看到患者心跳呼吸恢復,或者AED提示可以停止按壓了即可停止。但現實中,絕大部分情況下要一直按壓,等到120抵達,交給專業團隊。

有人擔心會按斷患者肋骨而不敢施救,劉健表示,即便是專業人員按斷肋骨的情況也不少見,因肋骨斷裂而導致心臟或肺部的損傷幾率不高,無需多慮。「現實中,更需要擔心的是按壓幅度不夠,按壓深度必須是讓胸廓下降5-6厘米,按壓不到位等於沒按。」

「我希望能夠更多普及一些急救知識,讓每個人都掌握一些急救技能,織就一張保護生命的大網。有句話叫『助人者,人恆助之』,似乎是我學會了急救技能去救治別人,但當人人都學會的時候,假如有一天你真的需要幫助,別人也會伸手救你。」劉健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276359d54988e02a52bf80d3de464c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