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在武則天一朝為何能夠全身而退,還得到朝野讚譽

2020-10-13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狄仁傑在武則天一朝為何能夠全身而退,還得到朝野讚譽

隨著熱播劇《神探狄仁傑》一部接一部的上映,狄仁傑這位唐朝宰相的知名度已經超越了同一朝代的魏徵、房玄齡等人。不過與魏、房等人輔佐千古名君李世民不同,狄仁傑輔佐的是險些篡奪李唐天下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可最終狄仁傑不但全身而退,還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讚譽。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的確有才華,唐高宗時期已經名滿天下

早在唐高宗李治還能坐朝理政時期,狄仁傑就憑藉自己的才華,一步步從汴州判佐這樣的基層官吏做起,一直升任大理寺丞,並在上任第1年就審結了多年來的積壓案件,更神奇的是這些案件共涉及1萬7千人,竟然無一人喊冤。唐高宗驚嘆之餘,任命他為侍御史,專門負責審核案件,糾劾百官。到了武則天垂簾聽政的時候,被狄仁傑彈劾的不法官員多達上百人,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朝廷大員,但其罪行都是有憑有據,從無錯漏,如此能臣,當武則天執掌大權後,自然也視為股肱。

忠正剛直,關鍵時刻敢於犯顏直諫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越王李貞在汝南地區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節制大軍平息叛亂,隨後就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甚至殺良冒功。狄仁傑當面斥責張光輔,稱其罪甚於李貞,願請尚方斬馬劍,取爾項上人頭。事後,張光輔懷恨在心,上奏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將其貶為復州刺史。

即便對武則天,狄仁傑也多次勸諫,阻止其勞民傷財之舉。據有關古籍記載,武則天曾打算修造大佛像,需化費「數百萬錢」。這筆錢,不但各級官府要逐級攤派,還要天下和尚、尼姑,每日出1錢助之。狄仁傑見此次工程浩大,堅決抵制說:「既費官財,又竭人力,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何來?」一番評說合情合理,武則天不得已取消了這一計劃。

阻止立儲武三思,確保了李氏200年傳承

為徹底變李唐王朝為武周天下,武則天曾打算將其異母哥哥的兒子,也就是她的侄兒武三思立為太子。在眾官不敢反對的情況下,狄仁傑出班奏道:「據我看來,現在天下的老百姓還是留戀李唐的。當年北方突厥侵犯的時候,陛下(指武則天)曾讓武三思召募勇士於街市,但1個多月過去了,還沒有召夠1千人;後來使盧陵王(武則天之子)代替他,結果還不到10天就召募了5萬人!陛下欲傳國,非盧陵王不可!」

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論及立太子的事,狄仁傑再次勸諫:「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了,必然會出現危險和禍亂;當初文皇帝(指唐太宗)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今陛下欲傳位武三思,請陛下好好想一想,一個是「母與子」,一個是「姑與侄」,究竟哪個親?」這一番入情入理的話徹底讓武則天打消了易儲的念頭,確保了李氏一脈皇族的傳承。

以朝廷大事為重,從不干涉武則天的私事

武則天晚年時期,風流穢事為朝野所不齒,有官員藉此事慫恿狄仁傑上書諫言,但狄仁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嚴格將朝廷大事與武則天的個人生活進行脫鉤處理。在他看來,即便武則天再怎麼淫靡不堪,那都是個人小節,既不影響國計民生,也與社稷安危無關,因此始終對此類事情都不聞不問,並沒有觸及武則天的心理敏感處,最大限度保持了彼此的尊重,從而也就讓愛才、惜才的武則天對其十分倚重,君臣相安。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iyHgIHUBd8y1i3sJV38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