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若非早逝,他們三人本有資格與諸葛亮爭奪丞相之位

2023-06-22     一盞歷史

原標題:天妒英才!若非早逝,他們三人本有資格與諸葛亮爭奪丞相之位

劉備在建立蜀漢政權後,恢復了西漢丞相制度,蜀漢肱骨諸葛亮自劉備稱帝後即一直擔任著丞相之位,在這個位子上兢兢業業,建立了赫赫功勳。

其實劉備一路來也收攬了不少優秀人才,其中不乏能與諸葛亮抗衡者,但他們盡皆早逝,所以諸葛亮才會毫無爭議地擔任蜀漢丞相。那麼有資格與諸葛亮爭奪丞相的人都有誰呢?他們的人生境遇、經歷又當如何呢?

荊楚高俊,「鳳雛」龐統

漢末喪亂後,北方大量家族、名士南遷以躲避戰爭,不少外地士人寄寓在荊州大地。這批士人中不乏博學鴻儒,學士多達千人。時任荊州牧的劉表禮賢下士,細心奉養學士,積極招攬他們。並且劉表開設學校,吸納當地與外地的碩儒,為荊州政府培養人才。

荊州學術蔚然成風,成了亂世中別樣的時代風貌。荊楚學派甚至還吸引了如益州尹默、李譔等外州學子不避艱險,遊學荊州。學派長輩經常品評州中新晉人才,兩位新秀脫穎而出,即是「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龐統字士元,南郡襄陽人。龐統少時樸實魯鈍,沒有人賞識他,唯有其叔父龐德公看重龐統。龐統弱冠(古稱二十歲為弱冠)之時,龐德公使龐統前去拜見自己的至交好友司馬徽。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桑,龐統則坐於樹下,二人交談甚歡,從白天聊至黑夜,竟然忘記了時間。

素有知人之名的司馬徽盛讚龐統是「南州士之冠冕」,意即荊州最優秀的人才,龐統因此名聲大噪。司馬徽後來向劉備極力稱讚諸葛亮、龐統二人,稱其為「伏龍」(徐庶稱諸葛亮為臥龍)、「鳳雛」。古人常以龍鳳比喻傑出人才,諸葛亮、龐統之所以得此雅號,正是因為在荊楚學者眼中,他們二人皆為出類拔萃、前途無量的少年才俊。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周瑜乘勢奪下南郡。時任南郡功曹的龐統便成了周瑜的心腹幕僚。功曹掌管郡吏的人事任命與功勞考核,被當時稱為「郡之極位」,往往是由郡中最有名望、出身最好的士人擔任,龐統當仁不讓。周瑜忙於戰爭,將治政之事一委於龐統,龐統成為南郡的實質統治者。

然而為南郡太守僅一年,周瑜便病逝了。緊接著劉備向孫權借來南郡,龐統歸入劉備麾下。龐統起初不受劉備重用,原因並非是因為《三國演義》中所說的相貌醜陋,其實另有原由。龐統一向喜歡品評人物,而且經常進行誇大性讚揚,被他評價的人往往名不副實。務實的劉備極度反感虛偽的世風,誤以為龐統也是浮華之士,竟將其貶至耒陽為縣令。

龐統心中苦悶,便不治縣政,劉備又罷免他的官職。東吳魯肅聞訊後連忙寫信致予劉備。魯肅告訴劉備,龐統並非是治百里之才,應該讓龐統擔任別駕、治中(俱為州牧最重要的幕僚)的重任方可施展他的才能。諸葛亮亦向劉備舉薦龐統。劉備對龐統萌生興趣,便會見龐統,與之交談世事。龐統這才得以展現自己的才華,令劉備刮目相看,立即引為心腹。後與諸葛亮一同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龐統所受親待僅亞於諸葛亮。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遣法正邀劉備入益州幫助自己對抗張魯。法正乘機投誠劉備,向劉備進獻取益州之計。劉備猶豫再三,不願背信棄義,拋下仁義之名。龐統這時向劉備深度剖析了荊、益局勢,力主劉備放棄道德枷鎖,把握機會。在龐統的建言下,劉備才決心奪取益州。

劉備留諸葛亮鎮守荊州,龐統隨之入益。龐統獻謀,使劉備假意回荊州,乘劉璋不備,襲殺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奪取他們的軍隊,然後大軍進逼成都。劉備照做,打得劉璋措手不及,節節敗退,只得將戰線維持在雒城一帶。

然而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不幸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劉備痛惜龐統,每每念及他便不忍落淚。龐統生前資位、聲望與諸葛亮相近,如果龐統未中箭而亡,日後定會是丞相寶座的有力競爭者。

翼侯良謀,料世興衰——法正

漢末大亂後,關中戰亂頻發,餓殍遍地,三輔人紛紛湧入益州避亂,法正也在其中。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人。劉璋並不重視法正,自法正入益州很久以後劉璋才啟用他,並且僅僅只是令其擔任新都縣令,不久後又讓法正出任軍議校尉這種閒職。

法正懷才不遇,心中苦悶,又被同至益州的鄉人們集體毀謗,仕途陷入灰暗窘境,於是法正思投明主。他的好友,益州別駕張松認為劉璋暗弱無能,同樣想另尋他主。張松見投曹操無門,便將目光轉向荊州劉備,極力勸說劉璋與劉備聯合對抗張魯。劉璋不知張松之心,傻傻地同意了張松的建議,張松又舉薦法正作為使者遊說劉備。

法正立刻輸誠予劉備,力勸劉備入主益州。劉備見機不可失,欣然前往益州,被劉璋安排駐紮葭萌關,法正亦隨劉備前去。後來張松事情敗露,慘遭誅戮。劉備、法正便舉兵起事,南下討劉璋。劉璋的謀士鄭度建議劉璋施行堅壁清野的策略,困死劉備於益州。

劉備聽聞此計心驚膽戰,法正卻勸劉備不必擔憂,法正深知劉璋秉性,暗弱、愚蠢的劉璋根本不會採納。後來果然不出法正所料,劉璋不僅沒有採納鄭度的建議,甚至還免去鄭度的官職。劉備定益州後,感念法正之功、欣賞法正之才,便拜法正為蜀郡太守。蜀郡是益州最核心的大郡,政治中心成都縣即在蜀郡轄內,史書便稱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極受劉備寵信的法正在仕途上扶搖直上,掌握了巨大權力,由此法正開始利用權力回報曾向他施有恩德者,又擅自殺害及故意詆毀那些昔日得罪過他的人。有人便向諸葛亮舉報法正胡作非為,希望諸葛亮能稟告劉備,處罰法正。諸葛亮知劉備如今寵信法正,便回絕了。諸葛亮認為政權仍需要法正這般才華的士人,劉備正是依賴法正作為輔翼才可擺脫孫氏掣肘,張翅翱翔,當今用人之際不應一味以德廢人,製造內部矛盾。

劉備起業於漢末,紛亂的環境下令他無比務實,相比於德行、名聲,劉備更加看重才能。昔日劉備重兵圍攻成都時,劉璋所署的蜀郡太守許靖竟欲翻越城牆投降劉備。許靖德高望重,天下聞名,卻做出如此苟且之事。劉備素來厭惡名不副實的名士,本不欲啟用許靖。法正則從利益角度出發,勸諫劉備厚待許靖,以宣示愛才敬賢之心,吸納天下才士。劉備聽從法正之諫,立即重用許靖。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陷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沒有繼續進攻巴蜀之地的劉備,而是選擇了班師回朝。法正敏銳地判斷出曹操內部產生矛盾,難以西顧益州,便力諫劉備北伐漢中,奪取益州門戶。法正認為攻下漢中之利有三:一,可以通過漢中進行北伐,恢復漢室江山;二,即使不能一戰而定江山,亦可蠶食雍涼二州;三,再不濟也可利用漢中天險守住益州。法正分析得鞭辟入裡,劉備決定討伐漢中。

法正在漢中之戰前後不斷獻計獻策,最有名的便是「畫策定軍斬夏侯」。劉備軍隊先是猛攻張郃所部,張郃軍隊告急,使夏侯淵不得不分兵支援張郃。夏侯淵本部軍力空虛,又在山腳之下,法正建議劉備把握機會,派黃忠向夏侯淵本部衝鋒,一舉斬殺夏侯淵。漢中都督夏侯淵臨陣身亡,所率漢中之軍陷入混亂,劉備逐漸占據優勢,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局。等曹操大軍奔赴至漢中,劉備早已占據了各個重要據點嚴陣以待。當曹操得知這一切儘是法正在背後出謀劃策時,嘆道:「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曹操當然得不到了,劉備與法正之間的情誼遠非尋常君臣。有一次戰鬥中,劉備一方戰局不利。劉備本來應當撤退,可血性上腦,大怒之下竟不肯後撤,群臣無一敢前去勸諫他。當時矢如雨下,唯獨法正擋在劉備面前,用生命逼迫劉備撤軍。劉備忙讓法正避箭,法正固執不從。劉備只好答應法正的撤軍之諫。

贏得漢中之戰的劉備很快便自稱為漢中王,建立漢中王國。雖只是王國,但機構設置大多如同漢廷,亦設置了尚書台這類核心機構。而才能出類拔萃、深受劉備寵愛的法正則成為了劉備政權的第一位尚書令,掌握國家中樞,與當時「署大司馬府事」(即管理、監督劉備的幕府,幕府同樣是劉備政權的中樞)的諸葛亮平分秋色。

諸葛亮與法正在治國理念上產生了巨大的爭執。諸葛亮治蜀甚為嚴苛,法正則認為治國當應該以「寬政」為主旋律,盡力安撫地方豪強。諸葛亮仍堅持己見,認為劉璋便是亡於寬政,導致滋生豪強,漸漸失控。

二人政見相左,矛盾漸深。然而法正擔任尚書令沒一年便去世了,時年四十五歲,雙方並沒有爆發更大的矛盾衝突。法正若多活一段年歲,必然也會是蜀漢丞相的有力競爭者。法正死後不久,劉備追諡法正為翼侯,法正成為章武年間唯一獲得諡號的大臣。

外牧殊域,內干機衡——董和

許多讀者可能不知董和是何許人也,其實董和便是「蜀中四相」之一的董允的父親。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與法正同是漢末大亂後入益州避難的外地人。董和效力劉璋時的仕途經歷比法正稍好一些,較早便被劉璋委任為縣長。

董和任縣長時,富饒殷實的蜀中,奢侈之風盛行,商人豪強們的吃穿用度逾越禮法制度,仿若侯門貴胄。董和便以身作則,生活儉約樸素,只吃粗茶淡飯,堅守禮法制度,務以儉率人。並且他積極打擊縣中豪強,縣中風氣大改。豪強懼於董和之威,便向劉璋進讒言,使董和調任他處為官。

董和離職之日,縣中吏民數千人挽留,劉璋只好順應民意,留董和又任兩年縣長。兩年間豪強們仍然在擠兌董和,董和後來被劉璋調往益州郡(益州郡乃益州轄下之郡,靠近蠻夷之地)做太守。實際上劉璋政府當時並不能實際統治南中(即指益州南部諸郡,包括益州郡,與蠻夷為鄰),董和想要治理益州郡難度極大,毫無疑問是一樁苦差事。但董和對蠻夷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取得了蠻夷部落廣泛的認同。

劉備定益州以後,聞董和既樸實儉約,又才華橫溢,便將董和從益州郡調回中央,擔任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一同「署幕府事」。董和既在蠻夷之地任職過,又進入中樞掌事,磨練出豐富的政治經驗,史書稱其為「外牧殊域(意指蠻夷之地),內干機衡」。

董和與諸葛亮合作期間關係融洽,共同輔佐劉備治蜀,蜀中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可惜董和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左右去世。儉樸的董和為官二十多年,死後家中竟無一點資產。後來諸葛亮多次向屬下稱讚董和的樸實、忠勤。如果董和未早逝,也會是蜀漢丞相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他們三人雖俱有機會爭奪諸葛亮的丞相之位,但也未必不會是諸葛亮的巨大助力。如果諸葛亮執政時有他們相佐,政務得以高效的運行,諸葛亮無用人之虞,應該也不會操勞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fe815c9343e82b4a4e4daf0f12a12b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