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會為自己謀利,卻為何有著三國第一謀士之稱?

2023-05-20     一盞歷史

原標題:他最會為自己謀利,卻為何有著三國第一謀士之稱?

世人皆知,三國是一個紛亂的年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朝代。謀略出眾的諸葛孔明,鷹眼狼顧的大軍師司馬懿,魏國&"十勝十敗"的郭嘉,"入蜀二分天下"的周瑜,都是家喻戶曉的能人志士。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位有著"三國第一謀士"之稱的賈詡。他先後輔佐過多位"主公",做到了所言必從、所計皆中,這個人就是賈詡。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返。黃初四年(223年),賈詡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曰肅侯。《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並為《吳起兵法》校注。

賈詡的一生

縱觀賈詡的一生可以用他曾說過的一句話而概括,謀士先謀己,再謀人,終謀天下。

賈詡隨西涼軍入駐洛陽,董卓失敗,大家都深感恐懼,當時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想解散軍隊,乘隙走小道回還故里。如此局勢下賈詡又是如何處理的呢?"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賈詡告訴他們:"聽說長安中正在商議想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你們拋棄屬眾單獨行動,就是一個亭長也能把你捆縛起來。你們還不如率領著兵眾向西行去,在所經過的地方收編兵卒,來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有幸把事辦成,就遵奉朝廷來征討天下,如果沒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賈詡如此說其一在於他依附西涼軍已久,身上董卓派系的印記是無法磨滅的,當時的情況,誅殺董卓派系是一種能很快獲取名聲的方式,因為東漢的威信在百姓中依舊還是有很高的地位的。這也就導致了賈詡除了西涼一系,並無其他容身之所,賈詡唯一的出路就是,讓漢氏徹底失去權威,各地群雄割據,只有這樣才會有勢力敢於接納自己。

我們在看看在曹操立太子之位時賈詡的態度。曹丕曾派人向賈詡問計,賈詡說:"希望將軍修養品德,勤於學習,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作兒子的道義,這就夠了。"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刻意磨練自己。後來,曹操私下問賈詡對立嗣的看法,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大笑,於是於該年立曹丕為太子。其實從本質上,賈詡並不是哥好戰分子,他希望平平安安的過一生,最強大的壁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袁紹、劉表之例正是賈詡聰明之處。點到為止,既避免了參與太子之位的爭端,有給出了實質上的建議。

賈詡之高明

1、擇主而事,不變角色。

賈詡的人生定位就是用己之長,當一個出色的謀士。他最愜意的事情是"用吾計即勝",最痛心的事情是"不用吾謀致敗"。他遇事極有靜氣,獨出機杼,主見鮮明,毫不遲疑和含糊,而且具有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膽識。憑著他的智謀,李傕這樣的大草包一躍變成了大司馬,而不用他的計謀,李傕又由大司馬一跌而變成了大草寇。正是成者王侯敗者寇,只在用與不用一念之差。由此更堅定了賈詡一輩子當謀士而不超越自己人生定位的信心。

2、審時度勢,臨機善變。

賈詡用謀,大開大合,變化幅度極大,看似鬼神莫測,實則是他靜觀大局,審時度勢之結果。賈詡為張繡設謀兩敗曹操,使操失愛子損愛將,傷心至極,也對張繡恨之入骨。但曹操面臨袁紹、劉備兩面夾擊欲招降張繡時,賈詡卻把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猶豫地勸張繡降操。

張繡由於信服賈詡,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出了正確抉擇,亦同賈詡一樣得以善終。而賈詡能在複雜紛紜的局勢中洞見利害,趨利避害,不為細微未節所擾惑,且辦大事如玩小棋子,眼到,心到,手到,三者一齊到位,短期內便立見成效,實有萬古不及之明智也。這是賈詡千慮不失的內因。

3、察人心曲,遊刃有餘。

賈詡素養全面,精通戰略、戰術,深識帝王之道。還有一點是人所不及的,那就是他頗懂心理學和行為科學原理,與人相處時觀察仔細,見微知著,不僅知人知面,而且知人內心。這使他在與主子對策時遣詞得當,容易被接受,而不容易被誤會或生出牴觸。

曹丕既不是劉備對手,也不是孫權對手,攻則必敗,是一席反諫。但由於賈詡懂得曹丕"一統天下"的急切心情和剛愎自用的毛病,知道諫也無益,不如留此存照以作後鑒,故在語言、語氣上十分委婉,曹丕儘管仍堅持伐吳,但對賈詡並無反感。乃至三路攻吳之兵皆敗,曹丕始信賈詡之言,對詡更生敬重。綜上可見,察人心曲,因勢利導,善於用最得當的語言傳輸己意,這是賈詡千慮不失的有效方法。

4、自我保護,藏而不顯。

曹操手下,謀士眾多,人才濟濟。賈詡既非曹操之故舊同鄉,又非與操一道起兵之元老勛臣,為什麼在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卻能泰然自處,成為長青樹、不倒翁,而其他比賈詡條件優越得多的謀士結局反不及賈詡?這同賈詡處理同僚關係的修養有關。

我們用"福禍比較法"來看這個問題便可明白。在對待自己才智問題上,賈詡具有"藏之名山,束之高閣"的大隱士風度。在他看來,人有才智譬如山中蘊藏富礦,等待開採即可。不需顯山露水,即使被埋沒也比被焚毀好。因此賈詡的滿腹經綸從無心血來潮主動獻出之舉動,總是被動地等人來詢方斟句道出。用謀前後,賈詡守口如瓶,若無其事,從不張揚。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31202b9e2e7ef4c4f5be2c626b19d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