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曾兩次赴緬甸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大規模進攻緬甸,意圖切斷中國抗戰的重要國際運輸線——滇緬公路。在駐緬的英國殖民當局請求下,中國戰場在自己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抽調10萬精銳部隊南下增援,但由於中英雙方指揮失誤、步調不一,損失巨大,最後僅剩3萬餘殘兵,分別退入印度和雲南省重新整訓。此後,日軍侵入滇西,並切斷了滇緬公路。
為了收復滇西,重新打通國際通道,1943年初,蔣介石決定組建遠征軍,並在雲南楚雄設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2月,時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並主政湖北的陳誠被任命為遠征軍司令長官,其到任後立即精心組織遠征軍的整編、訓練,並主持制定了遠征軍反攻滇西、緬甸的作戰計劃,預定在1943年底完成作戰準備,1944年春季實施。
陳誠戎裝照
戴笠告發陳誠部下要政變,並非誣陷
但剛剛過去了9個月,反攻作戰剛剛有些眉目,蔣介石卻突然任命賦閒多時的原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取代陳誠,去擔任遠征軍代理司令長官,全權指揮部隊的作戰訓練。陳誠這次被臨陣撤換,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特務頭子、軍統局長戴笠暗箭傷人,在老蔣面前告了陳誠的黑狀,說他的遠征軍司令部里有一批青年軍官準備以「清君側」為名發動政變。
實話實說,戴笠這次告狀並不是誣陷。實際上自從1939年開始,隨著國民黨上層人物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等人的公開叛逃,抗戰形勢異常嚴峻,悲觀失敗主義情緒四處瀰漫。在陳誠擔任司令長官的第六戰區司令部,一批黃埔出身的青年軍官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蔣介石身邊有太多腐敗昏庸的官僚大員,使蔣的英明主張不能有效貫徹。為此,這些青年軍官組織了「中國青年軍人將校團」,很快發展到二三百人,他們積極策劃發動一次政變,清除蔣介石身邊的腐敗無能分子。
赫赫有名的特務頭子——戴笠
政變行動一開始就在軍統特務的監視之下
後來,陳誠調任雲南擔任遠征軍司令,這批軍官中的不少骨幹分子也隨其調往雲南楚雄的遠征軍司令部,繼續進行計劃並組織實施,擬定了政變的組織章程、行動計劃等,並決定將行動時間定在「西安事變」7周年紀念日,即1943年12月12日舉行。不過,這批青年軍官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雲南省是戴笠經營多年的地方,軍統特務們遍布各行各業,勢力盤根錯節,因此這些軍官的一舉一動都在戴笠的監視之下,他之所以一直隱忍不發,其實是想「等豬養肥了再殺」。
當得知這次政變計劃已經進入倒計時,甚至連行動時間都確定了,戴笠立即面見蔣介石,對此事進行了詳細彙報。蔣介石得知後大吃一驚,立即下令逮捕所有參與「政變」密謀活動的青年軍官,並嚴加審訊。但實事求是地說,這起未遂的政變是否真的會導致陳誠丟失遠征軍兵權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開赴滇緬戰場的遠征軍健兒
蔣介石並未失去對陳誠的信任,遠征軍司令部的政變軍官都是陳誠負責逮捕的。戴笠雖然掌握著所有「政變」軍官的名單,也絕對能夠獨立完成抓捕,但蔣介石僅讓他秘密逮捕第六戰區和軍官學校內的那部分人,而遠征軍司令部內所有參與「政變」密謀活動的青年軍官則統統由陳誠負責逮捕,再交由軍統審訊。
這些「政變」軍官一口咬定整起事件與陳誠無關。早在這些軍官被捕的當夜,陳誠的副總參謀長劉雲翰就找其中的幾個首領挨個談話,明確告知:「你們的事情,陳長官根本不知情,也根本就不知道你們暗中有這樣一個組織。」後來這些人被從雲南押送至重慶,戴笠親自帶人連續審問5個小時,並故意將目標往陳誠身上引,但這些人一口咬定自己就是所謂「青年將校團」的頭,一切都與陳誠無關。
陳誠在國民黨內部被稱「蔣介石第二」
陳誠的平步青雲引發各方嫉恨,才是都是遠征軍兵權的主因。儘管這件事與陳誠扯不上關係,但他畢竟是國民黨集團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數十年來大紅大紫,無人能出其右,輿論甚至盛傳陳誠將成為蔣介石身後最有優勢的接班人,這自然引起其他實力派人物的忌恨。加上陳誠一貫恃才傲物,經常說胡宗南志大才疏,湯恩伯軍紀廢弛,能步步高升純粹是因為運氣;對何應欽、白崇禧等政敵也經常不屑一顧,此番陳誠落難,這些人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機會,在蔣介石面前輪番進言,要求嚴加懲處。
蔣介石無奈之下,不得不做做樣子,只好解除了他遠征軍司令之職,但不久又委任他為軍政部長,更加位高權重。
陳誠對何應欽等人一向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