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南下前的第一戰,戰勝後燕,北魏自此開啟爭霸之路

2020-09-23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拓跋珪南下前的第一戰,戰勝後燕,北魏自此開啟爭霸之路

當後燕滅了西燕之後,慕容垂北方的敵人便只剩拓跋珪。

慕容垂已經老了,拓跋珪卻正值年輕。若放任拓跋魏不管,後燕的後方便始終受到拓跋珪的威脅。這是慕容垂不願見到的。

於是慕容垂便在395年五月,派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率兵八萬,北征拓跋珪。

《資治通鑑》:燕主垂遣太子寶、遼西王農、趙王麟帥眾八萬,自五原伐魏,范陽王德、陳留王紹別將步騎萬八千為後繼。

一般說慕容垂伐魏,是受慕容寶的「蠱惑」,才有了參合陂之敗。這就小瞧了慕容垂。

北魏處於後燕後方,而且拓跋珪也在向南擴張。雙方將來勢必會有衝突。與其放在將來拓跋珪強大了再打,不如趁著敵人弱小的時候滅掉。

這是符合燕國利益的。

出征前,散騎常侍高湖勸說拓跋珪:「陛下啊,拓跋部不能打啊!拓跋珪兵精將猛,自己也善於統兵。而太子慕容寶年輕氣盛,必然會對拓跋珪輕視。這樣貿然出站,我們可能會敗啊!」

這就純屬迂腐之言了。高湖自己也知道拓跋珪兵力強大,卻不為君主想法除掉,反而打擊士氣,這是忘了自己的臣子職責。

哪怕事實確實如此,你不提出具體解決意見,只有反對,你又有什麼用?

散騎常侍可以說是君主的顧問,為君主出謀劃策,諫議得失。你光說空話,沒有實際的處置方法,那還留你何用?

連北魏的危害都看不清,還留你何用?

「垂怒,免湖官。」

拓跋珪不愧是帶拓跋部崛起的人,知道後燕派大軍來打自己,便立即做出了戰略部署。

彼時情況,魏弱燕強。而且後燕剛滅西燕,氣勢正盛。可以說天時人和都不在拓跋部。因此拓跋珪便利用地利來阻擋燕軍。

他首先將部族老人、孩子以及女人西遷數百里,遠離戰場,免除自己的後顧之憂,這也是拓跋部仍然保持遊牧特性,才能夠順利完成的。否則部族西遷,哪怕沒有人員傷亡,對拓跋部物資經濟也是極大的損害。

待「百姓」遠走,拓跋珪率領部隊結陣於黃河西岸,在此準備迎戰後燕軍。這個位置選的極妙!

後燕與北魏都是以騎兵為主力,而騎兵最大的優勢便在於衝鋒。

西燕是主攻的一方,總不能一直屯兵河東,總要過河的。但後燕渡河過程,騎兵便失去了作用。反觀北魏,有充足的地方展開衝鋒,當後燕渡過黃河,拓跋部的騎兵也衝到了跟前。

慕容寶正是想到了這一點,因此停留東岸,遲遲不願渡河。北魏比後燕弱只是整體實力,並非是北魏軍隊的戰鬥力差。一樣的數量,彼此衝殺,勝負真不好說。

當然,若等到黃河結冰,那麼後燕就有了衝鋒的餘地。但慕容寶沒有那個時間。

慕容寶不展開戰鬥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慕容寶擔心慕容垂突然死去。他可不是憂心自己的父親,最起碼這不是主要原因。慕容寶是擔心自己這邊開戰,那邊慕容垂死了,影響自己回去繼承「遺產」。

慕容寶若回去晚了,被別人捷足先登,自己失去皇位。

燕魏交好的時候,拓跋珪沒少派人探聽後燕虛實,自然清楚後燕的局勢,也明白慕容寶此時「焦灼」的心情。

因此拓跋珪決定先打一場「心理戰」:他派出小股精銳繞到後燕後方,一不攻城,二不襲擊糧道,專門抓信使。

慕容寶為了掌握慕容垂的情況,每天都有信使來往戰場與中山,以保證自己隨時獲得父親慕容垂的消息。但信使都被拓跋珪抓了,慕容寶得不到都城消息,更不敢貿然開戰。

我們都知道,軍隊的士氣對戰爭的影響也是極大的。同等數量、裝備的軍隊開戰,贏得一般都是士氣旺盛的一方。

慕容寶本是進攻的一方,氣勢正足。但是久囤河邊不動,後燕士兵的士氣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不一定是頹敗,但肯定失去了最初的鋒銳。

拓跋珪看到時機差不多的時候,便將使者拉到河邊,對慕容寶說你爹慕容垂已經死了,還不回去「奔喪」?

慕容寶前進無望,又擔心拓跋珪說的是真的,便決定退兵。

若雙方就此結束,那麼北魏便不得安寧,畢竟後燕比北魏實力強。

拓跋珪十分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優勢就是自己的部族機動力強(部族說遷徙就能遷徙),劣勢便是根基弱。若這樣的對峙再來幾次,北魏自己就可能散了。

畢竟若君主不能保證我們臣民的安全,那麼我們為何跟隨你?我們北遷,或者投降後燕都比跟著你朝不保夕要好。

難道拓跋珪不想猥瑣發展,最後一人干翻全場?但是形勢不允許啊。因此拓跋珪做了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尾隨後燕大軍,伺機消滅!

拓跋珪親帥兩萬騎兵,不帶輜重尾隨慕容寶而去。

《資治通鑑》「魏王珪引兵濟河,留輜重,選精銳二萬餘騎急追之。」

從一場戰爭的布局可以看出一個將帥的優劣。後燕輕敵失去警惕心,是後燕失敗的根本遠因。不設探馬以防止北魏追襲,營中也不設置警衛,仿佛不是來打仗的。,

拓跋珪卻不肯放過後燕,化被動為主動,大膽謀劃,小心施行,是北魏勝利的根本原因。雙發一加一減,高下立判。

後燕在參合陂西休息,拓跋珪卻已經趕到了陂東。在夜色的掩護下,拓跋珪使「士卒銜枚束馬口潛進」,然後登山。

日出,魏軍登山,下臨燕營。

兩軍交戰,無論步卒還是騎兵,優勢便在於「衝鋒」,這是地勢上的「以上凌下」。不過騎兵衝鋒優勢更大。

拓跋珪的騎兵自山上沖向山下,又是以有心算無心,後燕軍大亂,沒辦法組織有效抵抗。

潰逃一旦形成,那麼將帥便無力回天了。

拓跋珪於此一役,消滅數萬燕軍,後燕只逃回了數千人。不僅如此,拓跋珪還獲得「兵甲糧貨以巨萬計」,在物質上也大獲豐收。

戰爭的本質便是掠奪——勝者對敗者資產的掠奪。

拓跋珪不僅打退了燕軍,還消滅了一部分燕軍軍隊,並趁機發了一筆「戰爭財」。這就是名將與普通將領的區別——能利用任何機會,消滅強敵。

參合陂是拓跋珪的崛起之戰。這一戰的勝利,使得拓跋珪看到了自己的強大。

也讓拓跋珪覺得自己的敵人只有慕容垂,而非後燕。

慕容垂也想親自消滅拓跋珪,於是便親征北魏,結果死於路上。一帶霸主就此損落。

慕容垂一死,拓跋珪便開啟了伐燕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NBFTuXQBd8y1i3sJ9g9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