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怎麼過七夕?3首冷門《鵲橋仙》告訴你,文化氛圍好濃厚!

2020-09-17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宋朝人怎麼過七夕?3首冷門《鵲橋仙》告訴你,文化氛圍好濃厚!

牛郎織女

關於《鵲橋仙》這闕詞最有名的當然是秦觀的那一闕,寫的古代的七夕佳節,不過除此之外,宋朝還有其他的《鵲橋仙》也寫的是古代的七夕佳節。今天就和小編一起讀3首冷門的《鵲橋仙》,看看宋朝人怎麼過七夕吧,文化氛圍實在是濃厚。

牛郎織女

1、《鵲橋仙》宋·揚無咎

馨香餅餌,新鮮瓜果,乞巧千門萬戶。到頭人事控摶難,與拙底、無多來去。痴兒妄想,夜看銀漢,要待雲車飛度。誰知牛女已尊年,又那得、歡娛意緒。

牛郎織女

古代的七夕是專屬女性的節日,也叫乞巧節,所以乞巧是七夕最重要的活動。每到這一天,姑娘們就在夜色來臨時設置香案,供奉瓜果,向織女暗暗祈禱,以期能讓自己的針織技藝大幅提高。

無論是待字閨中的姑娘還是已成家的婦女都要在七夕節這天虔誠地求拜「織女」。一些新婚的女兒,祈福早生貴子;未出嫁的少女們,則祈求賜予自己以美貌,在將來能找個如意郎君。

牛郎織女

古代社會男耕女織,女子是否賢惠還是體現在居家上,尤其是針織技藝。如今這針織技藝已經幾乎衰頹了,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這一,女工之類的手藝承載著太豐富的文化內涵,沒人繼承真是可惜了。

牛郎織女

2、《鵲橋仙·己未七夕》宋·吳潛

銀河半隱,玉蟾高掛,已覺炎光向後。穿針樓上未眠人,應自把、荷花挼揉。雙星縹緲,霎時聚散,肯向鵲橋回首。原來一歲一番期,卻捱得、天長地久。

牛郎織女

除了乞巧,古代七夕還有「月下穿針」、「丟巧針」等各種競技活動,這些競技活動無非是為了檢驗年輕女性們的女紅水平,要說古代女性的針腳工作確實不輸於古代戰士在戰場上披荊斬棘的身段和架勢。

牛郎織女

3、《鵲橋仙·丁巳七夕》宋·趙師俠

明河風細,鵲橋雲淡,秋入庭梧先墜。摩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花瓜應節,蛛絲卜巧,望月穿針樓外。不知誰見女兒忙,謾多少、人間歡會。

牛郎織女

七夕過後便是立秋,梧桐葉落,瓜果成熟,天高氣爽的時節,女兒們歡會忙活,這種氛圍如今是找不著了。幸好有這些宋詞,能讓我們一窺古代的七夕,遙遠而美好,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能把這些遺落的文化給撿起來。

宋朝人怎麼過七夕?3首冷門《鵲橋仙》告訴你,文化氛圍好濃厚!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3UY-m3QBLq-Ct6CZTw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