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御帐制度:守着草原过日子的游牧民族,也需管理体系

2023-04-21     历史述

原标题:辽朝御帐制度:守着草原过日子的游牧民族,也需管理体系

辽朝作为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皇帝四时捺钵,导致随侍扈从皇帝之责繁重,故由宿卫、侍从皇帝而形成的辽朝御帐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辽朝御帐制度不仅与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亲兵制密切相关,且在契丹与中原王朝频繁往来中,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亦对辽朝御帐制度的发展演变有一定借鉴意义。随着辽朝政治结构的发展完善,御帐制度也随之发展演变。

辽朝御帐制度的渊源与演变

一辽朝御帐制度的渊源

辽朝在本民族固有的亲兵制基础上,吸收借鉴唐五代的禁军、内侍轨制而形成了一套制度,即辽朝御帐制度。

1.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亲兵制的沿袭

辽朝御帐制度主要为宿卫、侍从皇帝,包含保卫皇帝安全和维持皇帝日常生活、处理事务。在辽朝政治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宿卫、侍从组织一体,并未分离,主要依靠侍卫亲军,而契丹侍卫亲兵的传统源于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亲兵制。

“万骑”应是冒顿亲兵选拔的雏形,后通过鸣镝射箭方式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左右”,可谓之真正意义上的亲兵,他们完全效忠于冒顿。在冒顿谋取政权过程中,这些亲兵协助其射杀单于头曼,又诛后母、弟以及不服从大臣。

幢将的职责为“直宿禁中”,主要负责护卫拓跋珪的安全,同时统领“侍中已下中散已上”众官员,其中幢将为禁卫武官,而侍中、中散为侍从文官。可见,北魏初期侍卫、侍从已分离,其各有侧重,而侍从官由侍卫官统辖。此时北魏太祖的侍卫亲兵出现分层,一部分负责守卫王宫,一部分负责禁中安全。

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侍卫亲兵制宿卫、侍从一体,保卫自己的首领,人员从变化无常逐渐成为定数。随着北魏的建立,宿卫、侍从出现分离现象,但仍以宿卫为主。

2唐五代禁军、内侍制度的影响

辽朝政治制度承唐仿宋,但不可忽视五代十国对契丹的影响。辽朝御帐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唐五代禁军、内侍制度的影响。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彍骑解决宿卫不足。然而,府兵与彍骑的废弛使得禁军在京师宿卫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唐初对内侍人员进行管理,划分具体职责,总辖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之五局分管各种事务,为防止宦官专权,唐统治者对其品阶也进行了限制,不置三品官,内侍长仅为从四品官阶,有意降低内侍省地位。

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逐渐掌握军政大权唐庄宗并未吸取宦官专权导致唐亡国的教训,依然重用内官,而且人数较多,赏赐优渥,赐予权力较大,还将之视为“腹心”。

辽朝以武立国,亦以武人侍奉皇帝左右,且大部分出身于贵族。辽朝御帐制度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借鉴唐亡教训,受五代十国影响,宿卫、侍从机构随着政治发展而发生变化。类似于五代诸帝的亲兵,辽朝御帐制度形成之初,辽帝的侍卫亲兵亦由自己的“腹心”转变而来。、

二辽朝御帐机构的设置与演变

随着契丹政治体制的发展及受中原王朝制度的影响,辽朝御帐制度亦处于不断调整中。

1辽朝御帐机构的设置

辽朝御帐机构的设置主要在太祖、太宗时期。辽朝立国后,皇帝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上升为整个王朝的重心。

太祖即可汗位后,耶律辖底因参与叛乱被擒.在阿保机和臣僚意识里,阿保机已然就是皇帝,故而阿保机即位后,就显示出天子之贵,而且宿卫、侍从组织即刻甚严,暗含着辽朝御帐机构之初设。

辽初的御帐机构是由耶律阿保机的亲兵组织发展而来,主要体现在设置宿卫机构方面。耶律阿保机“变家为国”前已有自己的亲兵组织,但规模应不大,故而在其即位后,就面临着“制度未讲,国用未充,扈从未备,而诸弟剌葛等往往觊非望”的局面。

随着辽初政权机构和职官制度的设立,在契丹早期社会亲兵组织的基础上,太祖逐步将以宿卫、侍从皇帝为核心的御帐制度纳入辽朝政治体制中。阿保机为巩固统治,加强宿卫,首先设置的便是腹心部。

作为辽帝的御帐亲军,皮室军在辽太宗时已发展为一支精兵,相对于腹心部所统豪健更具规模、更为制度化。随着皮室军的壮大,皮室详稳司作为宿卫皇帝的机构在太宗时期逐渐稳定。

2辽朝御帐机构的发展

辽朝御帐机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世宗至景宗时期。作为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契丹族一方面具有“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时迁徙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在与中原王朝密切交往中,也会受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影响。随着辽朝国家政治体制的转变,皇权的日益巩固,辽帝身边宿卫、侍从机构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

此阶段为之明显的标志是受中原王朝制度影响,引入了以禁卫长、殿前都点检等为统帅的宿卫机构。

“禁卫长”这一官职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说明到辽世宗时,宿卫机构发生了变化,守卫皇帝的武装力量不再只是皮室军。

除耶律屋质担任的右皮室详稳外,皇帝身边又出现新的宿卫职官——禁卫长,二者同是宿卫皇帝的武装力量,但禁卫长所隶属的宿卫机构不甚明确。

辽世宗被弑,说明新设“禁卫长”一职并未真正起到护卫作用,尤其在刚即位的穆宗看来,宿卫机构相对不严谨,原有的宿卫机构不再适应现行统治。

再者,此时辽朝皇位继承制度还不完善,皇权博弈持续不断,穆宗朝发生多次叛乱,因而作为保卫皇帝安全的宿卫机构需要一支新的力量,穆宗便引入了殿前都点检。

穆宗朝的侍从机构主要是著帐户司,因内部叛乱较多,打压贵族旧臣,穆宗重用地位较低的近侍,这类近侍应为著帐人员,且出现新的侍从职官,即“小底”。而景宗时为巩固统治,选择贵族子弟入侍左右,进行执役,侍从机构已然不是著帐户司。至此之后,辽朝御帐机构基本趋于稳定。

辽朝御帐的管理机构

一辽朝御帐的宿卫机构

辽朝御帐宿卫机构的设置受战争与捺钵的制约和影响,可分为军事宿卫机构和行宫宿卫机构,二者相辅相成,但各有侧重。军事宿卫机构主要以腹心部、皮室详稳司为主,侧重于行军宿卫;行宫宿卫机构主要以殿前都点检司、护卫府、宿直司、硬寨司为主,侧重于行宫宿卫。

1、军事宿卫机构

辽朝政权建立之初,辽帝东征西讨,且内部斗争也不在少数。皇帝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如此情况下,自然需要一支护卫自己的军事力量。

耶律阿保机“变家为国”后,破坏了原有的契丹世选制,此举遭到契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诸弟之乱”,且阿保机常年率军在外征伐。在面对“制度未讲,国用未充,扈从未备”的局面下,阿保机设立“腹心部”,选诸部豪健以备护卫,巩固统治。

景宗即位之初,恐诸王作乱,暗中以耶律贤适为腹心,作为自己的护卫力量。按此,辽帝在即位后,为提防宗室、贵族谋乱,组建自己的亲兵卫队,将亲信之人作为“心腹、耳目、手足”,知宿卫,“腹心部”之称由此而来.。

2行宫宿卫机构

辽朝政治体制的发展与辽帝密切相关,因而直接影响到御帐宿卫机构的转变。辽朝前期,辽帝四处征伐,更多体现的是对辽帝的军事宿卫。

受辽朝内部政局的影响,世宗朝以后对外征伐减少,军事宿卫渐弱,因而御帐制度原有的军事宿卫机构难以满足辽帝宿卫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实行对皇帝的宿卫,受辽朝捺钵政治及中原王朝制度的影响,辽朝御帐的管理机构出现行宫宿卫机构。

辽朝对内政治斗争频繁,对外四处征伐,宿卫机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由腹心部、皮室详稳司到增设禁卫长、殿前都点检司、护卫府、宿直司等机构,且宿卫机构逐渐出现层次性,穆宗时由内而外的宿卫情况应为殿前都点检司皮室详稳司,景宗时应为护卫府宿直司。

二辽朝御帐的侍从机构

辽朝御帐侍从机构主要是侍奉皇帝,为皇帝服务、维系皇帝的日常生活,从人员身份分为近侍机构和祗候机构。近侍机构以著帐郎君院、著帐户司及各承应小底局为主。祗候机构以祗候郎君班详稳司及诸局、三班院和奉宸司为主。

1近侍机构

辽太宗“诏仍旧制”,说明“旧制”在太宗之前已然形成。旧制将辽朝内部划分为三个等级,宗室称为院,季父房称为横帐,百官子弟及籍没人称为著帐。籍没人指叛逆家属,早在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时期,将弑于越释鲁之首恶家属没入瓦里。

辽朝使团包括正使、副使、通事、小底、书表、军将马群蹋马、拽剌、梅里及其他随身人员,且宋回赐的物品有等级之差,明显体现出使臣之间的等级。在辽朝使团中有小底,小底仅在使副、通事之下,之后又有军将马群蹋马、拽剌、梅里等。

从官职名称不难看出,小底官员主要侍奉皇帝左右,为皇帝服务,故而承应小底局应为侍从机构。

2辽朝御帐侍从机构的运行

“近侍”出于世官之家,显然不是著帐户。此时,近侍局与著帐户司是否并存,存疑。但从景宗直接选近侍的方式来看,应该是由景宗直接管理侍从机构。总之,辽朝御帐侍从机构的管理大致分为两个层级.。

而侍从机构本身也处于发展中,以世宗为界,近侍的管理机构前后发生了变化,前期隶属于近侍局,后期隶属于著帐户司。但穆宗朝与景宗朝近侍差异较大,这应与辽朝政治发展有关。景宗朝时同时还出现御盏郎君,但此时祗候机构应处于发展状态。

而侍从机构趋于全面化,祗候郎君班详稳司、承应小底局等逐步发展完善。同时,侍从机构也出现层次化。

侍从机构以人员身份与职能的不同,分为近侍机构和祗候机构。近侍机构以著帐郎君院、著帐户司及各承应小底局为主。祗候机构以祗候郎君班详稳司及诸局、三班院和奉宸司为主。

辽朝御帐侍从机构的管理亦以圣宗朝为界,圣宗朝之前,由皇帝直接负责;圣宗朝以降,由宣徽使或仍由皇帝直接负责。侍从机构的运行也处于变化中,以世宗朝为界,先以近侍局为主,后以著帐户司为主。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bc9159030fbd550fdb56c6192f96a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