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妻子都遇难,先救谁才对?同类问题两多千年前就已有答案

2023-06-30     历史述

原标题:母亲和妻子都遇难,先救谁才对?同类问题两多千年前就已有答案

引言

晚清近代著作《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可见任何一种高尚的品德都是以孝道为上。清圣祖康熙皇帝曾说:“孝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孝道不仅是衡量我们道德品行的重要标准,还是我们践行感恩的重要考量。

01

众所周知,中国家庭的婆媳关系是自古以来都令人十分苦难的问题,为此还诞生了“母亲和妻子妈同时遇难,你先救谁?”这样的疑问,笔者相信这是一个大部分男性都会面对的苦命题。如果回答不好,那就会爆发无尽的家庭矛盾,因此一直以来都让无数男性十分头疼。但事实上,据专家表示,同类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顿悟了,还为我们诠释了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与此同时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逐步下降沦为象征意义的权力,旧统治秩序被打破,各诸侯国分裂主张霸权,甚至在每个国家内都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而这斗争是不仅限于公爵、侯爵等阶层。其中,郑国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鲜明例子。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在其英明统治者郑庄公的统治下,得以在中原地区取得小霸权。

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国家的全部权力交给了他的老臣祭仲。祭仲,生于郑国武公时期,先后辅佐过五个君主:郑庄公、郑昭公、郑厉公、子亹和子婴。在辅佐郑庄公完成霸业时期,祭仲的势力一直在“野蛮生长”,然而权臣与王权的关系一直都是政治权力组织结构中极不相容的组合。

因此,郑厉公在位期间,虽然他的掌权与祭仲的扶植是密切相关的,但作为君王面临臣子掌握朝政大权内心一定是极度不满的,因此郑厉公极力地想要摆脱。郑厉公四年(公元前697年),周桓王驾崩后,为了巩固对郑国的控制,以及打压祭仲夺回掌握在其手中的权力,郑厉公就想借给周桓王吊唁的机会去寻求新周王的支持,

02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权贵,祭仲怎么可能看不破郑厉公的意图。于是祭仲设计阻止了郑厉公这一次的计划。没过多久,郑厉公和祭仲的冲突达到了顶峰,祭仲秘密处决了郑厉公宠幸的太监。为了夺回实权,消灭祭仲,郑厉公也实施了一系列计划。由于实力悬殊,郑厉公不得不采取暗杀手段。他的亲信雍纠成为了这次暗杀行动的负责人,但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祭仲的女婿。

就这样,王权与权臣之间的斗争演变成了亲人之间的谋害,这样一件自相残杀的事情,即使作为侍卫的雍纠也一直惴惴不安。最后,祭仲女儿雍姬觉察到了丈夫反常的变化,要求他把一切都告诉她。在这种情况下,丈夫的行为对于忠君来说是对的,但对于女儿来说,她又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她的父亲被杀死?

因此,雍姬惴惴不安地回到了娘家,借口问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重要?这句话就像是如今的“我和你妈妈都遇难,你先救谁?”。雍姬的母亲对此回答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祭仲的女儿,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丈夫,但是只有一个父亲,他们又怎能比较呢?听了母亲这话,父亲和丈夫的距离,雍姬心里也就有了一个决定。

最终,雍姬将雍纠要密谋杀害祭仲的阴谋告诉了祭仲。之后,她的丈夫雍纠被处决在街头,郑厉公的计划失败,他最终被流放,直到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死后,郑厉公才回到郑国。而雍姬母亲的话,也成了成语“人尽可夫”的出处。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这个词现在有贬义,用来指淫乱的女人,但在春秋时期,它显然只指亲密的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改变,其本意也发生了变化。

结语

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友情、亲情和爱情,但是如何妥善地来对待和处理这三类情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爱情有爱情的好,亲情有亲情的重要性,如果在爱情和亲情面前需要抉择,还是应该取决于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以及遵从自己的内心。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父母只有一个,而配偶不一定只有一个。

参考资料:

《围炉夜话》

《左传·桓公十五年》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9b988e39a2891e07e6c276e14bce72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