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投秦士子都没能善终,那为何这些人还争先恐后入秦?

2023-04-15     历史述

原标题:战国时期投秦士子都没能善终,那为何这些人还争先恐后入秦?

文飞鱼说史原创

战国时期,秦国的逐步强大乃至最后的统一华夏大地,离不开一群外籍人士,也就是非秦人,相比较秦国地处西北边陲,这部分人又被称为山东士子。

他们对于秦国的贡献就好似战车的轮子,没有他们,这辆碾压六国的战车就不会轰隆隆地勇往直前。纵观先秦的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战国时期这些投秦的士子都没能善终,要么被杀,要么被驱逐,但这些天降秦国的大才却不管不顾,还要争先恐后入秦,那么秦国到底有何魅力,让山东士子不顾粉身碎骨也要入秦效力?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清楚这段时间入秦的山东士子有哪些,而他们的下场又是如何,只有清楚了这些,我们才会能拨开这团迷雾,看清这段历史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卫鞅,卫国人,变法强秦,被车裂。

卫鞅可以说是山东士子入秦第一人,当时的秦国相比较富饶的山东六国,简直是不毛之地,民风粗旷,甚是落后,卫鞅在秦孝公感人肺腑的号召下,果断放弃繁华入了贫困之地。

到了秦国的卫鞅在秦国开展了最为彻底的大变法,一举奠定了弱秦变强秦的基础,卫鞅也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可以说没有卫鞅就没有新秦国,但是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车裂了。

张仪,魏国人,纵横捭阖,被驱逐。

张仪的大才表现为能说会道上,这时候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强大起来,但是还不足以面对六国的合力,张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秦国。

张仪凭借纵横捭阖之术,一次次地帮助秦国走出困境,一张嘴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就是如此,六国合力抗秦,变成六国争相亲秦,但是最后的张仪却被秦王驱逐出了秦国,客死魏国。

甘茂,楚国人,辅佐秦王,被驱逐。

甘茂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是要说甘罗可能很多人知道,甘茂就是甘罗的爷爷,甘茂可以说是秦武王的恩师,一步步的把秦武王送上秦王宝座,但是秦武王英年早逝。

甘茂又辅佐秦昭襄王登上了秦王宝座,并且为秦国谋取了宜阳,平定了汉中,但是因为和芈太后以及丞相魏冉不和,被驱逐出秦国,最后坎坎坷坷,抑郁而终。

吕不韦,魏国人,攻城略地,被赐死。

说起吕不韦很多人只是知晓奇货可居,其实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单单是把嬴异人和嬴政推上秦王宝座就是大功一件,更何况吕不韦的贡献还不止这点。

吕不为灭东周,编纂《吕氏春秋》都在青史中留名,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功之臣,最后还是免不了被毒酒赐死的下场。

言归正传,这几个其实是山东士子的杰出代表,但是他们真的不怕死吗,看着前辈们不得善终的下场,为何还争先恐后的入秦呢?

首先,秦国的开放给了这些山东士子希望。

古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这些山东士子,就是看到了当时的秦国大有可为,当然也更能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发挥,古代人读书人无不以当官为目的,因为在当时士的地位处于社会的顶端。

相比较六国的固步自封,秦国也更容易接纳这些外来户,其余战国社会的顶层,无不被那些大家族所控制,这就导致这些没有背景的士子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士的阶层。

其次,一个人的内心强大就会盲目自信。

这些山东士子无一不知道这些外来士子最后会是什么下场,商鞅的结局其实已经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但是这些士子认为自己才高八斗,盲目自信自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但是他们忽略了,伴君如伴虎,虽然他们认为自己的功劳足以弥补天大的过错,但是他们也忘了功高震主,也就是太过显露的才华,实际上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最后,这些士子都忽略了继任秦王的人。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些士子其实都是被下一代秦王杀死或者驱赶的,他们从自己效忠的秦王那里也获得了至高的权力,这是他们应该得的,但是这些秦王的后代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想的就是要清除这些元老,因为他们无论从人心还是从权力都对新君有威胁,即使这些士子没有反叛之心,还是会让新君忌惮,要建立自己的政权,这些山东士子早已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飞鱼说:

战国时期投秦士子都没能善终,那为何这些人还争先恐后入秦?说白了,无非是为了名和利,因为当时的秦国给了他们获得名和利的希望,尤其是看到商鞅可以位极人臣,更是跃跃欲试。

秦国到底有何魅力,让山东士子不顾粉身碎骨也要入秦效力?说到底,当时的秦国所给予这些士子的太多了,他们能在这个国家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而名流千史,这或许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您对入秦士子的下场有什么看法呢,期待您的精彩点评。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6f19e8cf74779f302b8e19fb2c216b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