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到底对王昭君是什么态度?莫高窟中的壁画,揭开真相

2023-05-04     历史述

原标题:匈奴人到底对王昭君是什么态度?莫高窟中的壁画,揭开真相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王昭君,出嫁登上玉关道,便再也没有回归之日,只能埋没在胡沙之中,使人悲叹。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称“明妃”,她出生在一个贫民之家,建昭元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一名宫女。

封建朝代,女人从来遭受的都是不平等的待遇,对命运也只能逆来顺受,王昭君也只能让自己的青春在宫中度过。

那个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时代,也许美丽并不是一件好事。王昭君年纪越来越大,长得也越来越美,甚至引起了轰动。

有诗云:“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王昭君的美丽传播越来越广,颜师古《汉书注》引应劭曰:郡国献女未御见,须命于掖庭,故曰待诏。

当地官员为了讨好汉元帝,将王昭君像货物一样送到宫中,但是她到了宫中也一直没有得到宠爱。

有人说,是因为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师,因此就被画的特别丑,《明妃》中提到“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史料证实,更令人信服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汉元帝因为司马良娣之死,对女人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再寻欢作乐。不管原因如何,结局其实都是一样的,王昭君在宫中的生活举步维艰。

竟宁元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昭君出塞”保南匈奴和汉朝的五十年和平,然而对于王昭君来说,她的美让他像浮萍一样,再次经历了与故土的分别。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王昭君踏上了和亲的道路,在异国他乡,王昭君过得并不如愿,她曾写下一首诗: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然而命运从未掌握在她自己手中,呼韩邪单于算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她也很宠爱,但是好日子没多久,呼韩邪就死去了,王昭君剩下孤儿寡母。她写信给汉朝想要回家: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然而这信,最后也是石沉大海,王昭君又根据匈奴传统,再嫁给了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尊号复株累单于。第二任丈夫死后,王昭君寡居,后来去世。

王昭君是和平使者,她出塞几十年,汉匈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加强双方交流,促进少数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

王昭君在匈奴也十分受爱戴,他死后,匈奴人为她准备了十分隆重的葬礼,并且还自发为她做了一件事,在《王昭君变文》中有所记载:“单于是日亲临哭……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有人为她划破自己的脸,有人为她割掉自己的耳朵,这是南匈奴的一种殡葬习俗。

这件事在莫高窟的一幅《弟子举哀图》壁画中有所佐证,画中有三名佛陀弟子被画成了胡人模样,一位以刀剖胸,一位自截左耳,还有一位以刀自刎,场面看起来非常残忍,但这确实是匈奴的一种习俗,匈奴人这样对待死后的王昭君,可见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王昭君对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王昭君的命运是悲惨的,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人生被别人主宰,令人叹息。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5cfeca7f9211cff054b9eba25dc0a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