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2023-06-20   一盏历史

原标题:温铁军: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山西吕梁的一个小县城里,从天空中俯瞰下去,能看到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线的右边是现代化的楼房住宅群和绿化面积很大的公园,在线的左边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房子之间冒出一小片的绿色,那是居民自家种的蔬菜。

到了夜晚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右边是亮着霓虹灯的商业区,左边稀疏地分布着点点亮光,不时有几缕炊烟冒出。类似这样的小县城,分布在全国过各个省份,当城镇化的脚步加快时,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病症却依旧顽固地附着在新生的中国之上。

而温铁军曾公开表示: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向历史还账

放眼全球,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绝对是首屈一指的,纵然有着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但在政策的指引下,城镇化在按下加速键。

在过去的四十年内,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攀升一个百分点,这样说可能没有直观的印象。换句话讲,平均每年会有一千四百万人成为城镇常驻人口。

这样的城镇化速度在全球历史中来看,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回到今天,城镇化在加速的同时也在提高质量,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精准扶贫的准确帮扶,都旨在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到20年全面小康的收官阶段,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巨大的。当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回顾这几年取得的成就时,一个顽疾仍旧困扰着中国城乡关系,即使到现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也仍然是当今中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均衡问题。

在有效的政策引导下,群众一心的执行后,城乡问题为何还是如此突出。归根究底,还是逃不过历史来追债。众所周知,在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统治之前,尽管曾经出现过商业繁荣的朝代,但中国在血液里,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千百年来形成的农耕社会,在铸就辉煌的农耕文明的同时,也诞生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体,相比于城市,农村才更像是这个古老而庞大国家的根基。

而20世纪末的城镇化,面临的巨大挑战,正是这么庞大的群体如何走上城镇化这条轨道,先完成城镇化的,又该如何与未完成的共存。显然,中国已经找到了那条道路,农村的城镇化也已经步入正轨。

但城市与农村两者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旧没有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无力,不是政府政策的问题也不是群众执行的问题,而是薄弱的基础导致了历史欠账过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解决。

在城市与农村的问题上,现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向历史还账的阶段,面对这种矛盾急不得,却也必须找到攻破这一难关的出口。

破除城乡要素的单向流动

在谈到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时,温铁军强调了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在现阶段,城市反哺农村是关键。

城镇化脚步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虽然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血液,但却也造成了长期以来农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局面,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是村庄“房堵窗、户封门、村里见不到年轻人”的景象。

而这也更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绝对不是一边是灯火通明的城市,一边是萧条破败的农村。城市与农村就像中国这个巨人在世界上行走的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是无法支持中国长远地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

因此,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首先亟需的,是破除城乡之间要素单向流动的现象,或者说要强调城市要素回流向农村,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

城市反哺农村,说起来很容易,但一不留神,就会变成一句只是喊得响亮的口号。

站在现实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城市要素流向农村,无非是人才、技术、资本,但要实现这种回流,单靠理想的口号是无法实现的,毕竟,即使想要反哺农村,城市资本也不可能耗费巨大的成本去做亏损严重的事情的。

在无法保证双方利益的基础下,城市反哺农村只能是一句口号。因此,构建一条通道,使得城市要素自觉自愿流向农村,使农村能够接受、吃得下这些要素的流入是极其重要的。

在思考如何构建这样一个通道时,农村的根本不能被忽略。土地永远是农村的根本,通道的构建也一定是在这一根本上进行的。在改革开放时对土地生产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土地上施行了几十年。

在今天面对城乡问题时,土地制度的继承与改革成为了关键。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怎么种地成为新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土地制度的支持。农村土地经营主体多样化,在继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结合集体经营、企业经营,一次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安徽省曾出台一项政策,在政策试点地区,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能够通过转让或出租流转用于工业、商业和旅游住宅等项目。在传统耕种之外,农村土地新的开发方式成为一大亮点。

这种可转让出租的制度和对其它用途的开发,正是吸引城市要素流向农村的关键。单在农业上来说,可吸引的资本、人才和技术都过于单一。而其它项目的开发大大拓宽了农村吸引城市要素的道路。

这种做法使得城市资本心甘情愿流入农村,同时还吸引人才回归乡村,与口号式的倡导相比,这种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更有利于正向引导城市反哺农村,更有利于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资源分配任重道远

现在已经在强调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应该合理,反对将资源一股脑倾斜向城市。但从实际的效果上来看,资源分配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城乡资源的平均分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调整资源分配是必要的。

在现阶段,城乡之间差距最大的、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16年仍有82.6%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集中处理,在养老方面,农村养老院的设备陈旧、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而低保水平和养老金水平也远远不及城市。

更现实的是,最基础的水电路气网,仍旧存在很多村庄没有被覆盖。在疫情期间屡屡夺人眼球的上山听网课,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极为重要。乡村留守学生的上学已经是一大难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良莠不齐,对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教育资源问题,有一所学校率先做出了示范。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也同样可以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一座桥梁,在互联网上打破了传统的地理限制,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既要抓住农村最根本的东西,也要重视资源的合理分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会是中国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