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避免这些误区

2023-09-04     人民康养融媒体

原标题:如何科学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避免这些误区

如何科学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横亘在病患家属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老年一病区主任任莉分享了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五个要点,以及五个常见误区。

01 普通家庭该如何识别和区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与自然衰老现象?

任莉:无法准确区分自然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是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延误就诊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通常会认为记忆力逐渐下降是人类正常的衰老过程,但是,阿尔茨海默病和正常衰老在如下这些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记忆力的内容。提到衰老,很多人自然地认为记忆力会出现问题。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记忆损害主要是情景记忆。例如患者可能记不住近期生活中的事情,如会忘记重要的约会,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识会比较困难。而正常衰老只表现为偶尔有记忆的障碍,比如说偶尔会忘记一些人名、一些时间等,但是经过提醒甚至不提醒,过一段时间自己也能会想起来。二者有质的区别。

其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可能在处理或规划事情的时候存在困难,比如说日常理财或者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原来能很好完成,但现在却很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完成。但是正常衰老的老人在这方面不会出现很明显的问题,可能偶尔会有一些错误,但绝不会经常发生。

第三,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可能会有视空间功能的受损。比如没有办法分辨立体图像;对于一些物体的远近关系难以判断。而正常衰老的老人视空间功能多数是正常的。

第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判断力下降会比较明显。比如他(她)们会更容易轻信一些理财骗局,因为判断力下降导致钱财受损。有很多老人正是因为发生了类似事件,来医院就诊才发现是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其实不是骗局有多高明,而是因为患者判断力下降才容易上当受骗。正常的老人虽然偶尔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但判断力不会出现经常或持续性的下降。

第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更容易伴有情绪和性格的改变,即便在疾病的早期也会产生这种变化。有的家属会说患者原本是非常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但感觉慢慢的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特别冷漠、自私,对亲属缺乏关心,或者是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如果老人出现类似表现,同时又伴有记忆力减退,可能就需要考虑是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了。虽然正常老年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与特定事件相关的情绪变化,但是性格的保持还是比较稳定的,不会突然转变。

第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可能会表现出倾向于远离社会、与世隔绝的样子,家属可以明显感觉到患者不能够融入大家进行交流,会主动的疏离。甚至如果患者离开了一个自认为安全的舒适区,就会很烦躁,很紧张。而正常衰老的老年人只会在厌倦或劳累的时候,才有这样的表现,社交能力是能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的。

此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言语功能方面也会存在明显问题,有时不能准确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无法融入交谈。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患者说话怎么像卡壳一样。正常的老年人并不会这样。

综上所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和正常的衰老是有区别的,家里的老人一旦出现了以上这些情况,家属若无法自行判断的话,一定要到专业的诊疗机构对病人进行诊断。

02 家属应该如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科学照护?

任莉:首先家属一定要对这个疾病有很好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一旦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先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家属需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疾病的特点是什么,对病人全病程中的照顾需要注意些什么,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果家属能把这些都了解得很清楚,那对患者的护理将起到很大帮助。

其次,在整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确保患者按时服药。有很多家属会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够逆转,只会慢慢加重,所以治疗和不治疗结果都一样。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一定要保证患者按时服药,同时还要记录患者在整个服药期间出现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舒服的现象,等下次就诊的时候与医生及时沟通,包括在服药过程中观察到的患者好转或恶化等情况。

第三,因为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同时伴有其他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肺部的疾病,如慢阻肺等,对于这一类伴有躯体疾病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我们建议对躯体疾病不能放松警惕,要予以足够的关注。我曾有一位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家里人觉得他就是老小孩,每天晚上允许他吃十多块的蜂蜜蛋糕,这导致他血糖一直很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属对患者其他疾病的轻视心态,其他疾病的控制也是需要家属密切关注的,良好的生活质量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躯体状况下的。

第四,家属在照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沟通技巧。比如说,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沟通交流的时候,言语一定要简短,不要用过长或复杂的句子,以免患者无法理解。而且有时候需要家属直呼患者的名字,不要碍于客气,称呼张老李老,患者很有可能不清楚你在叫谁。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家属需要与患者保持目光对视,不要逃离患者的目光,并且要确定患者在交流过程当中,注意力能够保持集中。如果患者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先暂停交流,寻找原因,比如说是不是由于周围环境太嘈杂、人太多,或者有些事物更容易吸引患者的注意力等等。

第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中设施的配置上可以进行改造,如可以把家具换成圆角,或者贴上防撞条,这样可以防止意外伤害。可以在卫生间设置一些醒目的标识、颜色,用来提示患者,给患者明确的指向。这些做法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很有帮助。

类似技巧非常多,如果家属需要知道这些技巧,可以求助记忆门诊或者专业的医生。医生一般会对家属进行科普宣传。

03 随着病情发展,阿尔茨海默病各阶段照护分别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任莉: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连续的病程,所以各个阶段的分期并不是那么明显,或者说各阶段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实际上是贯穿了疾病全病程中。在早期,家属需要关注如何规律服药,进行良好的干预;到了中晚期可能家属更侧重于患者的生活护理,就像刚才所说的,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出现意外。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全病程中,家属都需要做好药物管理,治疗药物遵嘱应用,不能随意停服。

04 家属在照护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不当的照护方式会给患者康复带来怎样的影响?

任莉:第一,很多家属持有“痴呆无救,服药无用”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目前认为一旦诊断,首先要合理使用抗痴呆药物。

第二,家属对病人过于关注,照顾过于仔细,任何事情都代劳,这也是错误的。家属要尽量让患者保持一定的日常生活能力,比如说自己吃饭、穿衣,洗漱,家属可以辅助,但一定要鼓励患者自己完成。家属要让患者尽量保持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是因为心疼患者,连喂饭、穿衣都代劳。家属以为自己照顾很全面,但实际不利于患者病情控制。

第三,有的家属很“孝顺”,认为老人病了,儿女就一定要好好照顾他,经常改造居住环境,或者有的家属认为自己年轻时亏欠了父母,没带他们旅游休闲,一定要在老人晚年的时候给补回来,于是会频繁得变换居住环境。这样做对痴呆患者其实是不利的,患者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会很紧张,也会对认知功能有不利影响,所以这样做也是不对的。

第四,门诊不少患者家属会因为患者的精神症状或异常行为,而产生各种冲突。这些家属试图通过争吵将其说服。遇到这种情况,家属应该避开冲突。如果患者反复说被偷盗财物了,家属不应该跟他辩论究竟有没有被偷,而是应该转变一下技巧,对患者说些别的事情或带他去做其他事情,缓和患者的情绪。与患者针锋相对的争吵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频繁的人员变动也是需要家属注意。我们知道痴呆患者是很难照料的,很多家属会觉得力不从心,也会频繁更换保姆,这样对患者是不利的。而且保姆代替不了亲人的陪伴,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建议痴呆患者家属,最好是有患者熟悉的人能够长时间的陪伴,保姆进行辅助,这样效果会比较好。这个也是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05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家中有一位成员被诊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照护人很容易成为第二个病人。您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缓解家属心理压力方面,医院会给予适当的帮助吗?

任莉:是的,我也看到相应报道了,文章指出痴呆患者的照料者比非痴呆患者的照料者发生痴呆的风险高6倍,而且可能男性会比女性更突出,可能的原因来自于照护者情绪和压力的整体变化。痴呆患者的照料者承担了很多压力,整体睡眠时间、情绪变化,应对压力远超非痴呆患者照料者。长期的睡眠不足,处于压抑的环境中,与患者难以像社会中其他人一样进行交流,而且每天要花费十二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照顾患者,整体的压力值极高,都会导致罹患痴呆的风险明显增高。

北京安定医院建立了痴呆患者和家属、医生之间的治疗联盟,不能单打独斗——医生只负责治疗、患者听天由命、家属只负责照料——这是不可行的。一定要形成比较稳固的闭环,只有环环相扣,才能给予患者和家属良好的支持。痴呆患者家属发生情绪问题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为在照顾患者过程中,家属自己焦虑抑郁情绪也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晚上又不睡觉的时候。

面对这种状况,医务工作者要通过科普宣教让家属充分了解疾病。同时给予病人个性化的精准治疗。如果家属出现情绪的问题,医生要及时进行干预,可以给予家属心理护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如果家属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已经达到了诊断标准的话,就需要给予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06 北京安定医院在家属心理辅导和照顾培训上有没有一些指导和帮助,具体的有哪些做法?

任莉:首先,北京安定医院公众号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宣传,多关注类似的科普公众号对痴呆患者的家属是十分有帮助的。其次,每年9月21日是阿尔茨海默病日,此外重阳节等节日,我们都会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平时也会下沉到社区,跟周围社区做互动,进行宣传科普。第三,医院设有BPSD护理小组,BPSD是痴呆伴发的精神和行为症状,BPSD护理小组会针对患者进行专业护理,包括住院以及门诊患者,有这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向他们寻求专业的护理知识。第四,医院也引进了社会工作者,形成关于痴呆患者多方面的、全病程的治疗护理管理体系。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手段有效的整合医疗资源,让家属及患者得到最大帮助。

07 目前我们国家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医疗照护为主,还是以生活照护为主?哪种照护方式更有利于减缓认知退化以及降低精神行为症状?目前有哪些新兴的照护方式您觉得是值得推广的?

任莉:有研究显示我国96%的痴呆患者都是居家由子女或者亲属进行照顾,没有系统的护理。这样的模式限于给患者提供日常吃喝拉撒的照顾,没有精确的护理。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辅助,同时着力发展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但这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家庭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因为场地受限,社区难以承接大量患者。现在有很多社区开展了托老服务,白天家属需要上班,家中老人可以送到社区服务厅、服务室或者是一些托老机构,进行活动,一些机构还会安排老人的饮食。但是往往不愿意接收痴呆患者。痴呆患者还是难以走出家门,缺乏相应的专业照料机构,而且社区对这方面的护理知识也并不完善。

很多地方发展了一些养老或照顾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也难以接收中、重度或者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患者。这些患者很难得到有效照护,很大程度源于专业人才的缺乏。

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建立起家庭照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联动这样一个模式。家庭的照料者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如果家庭照顾有困难,可以求助医院或机构。我们病房是接收痴呆患者的,包括具有精神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的患者都是可以接收的。如果患者出现了情绪变化,出现疾病急剧变化或是病情较重时,家属可以把患者送来住院。经过医院短期的治疗,患者的精神行为得到控制以后,后续可以在相应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如果病情稳定,情绪、行为得以改善,再回归家庭。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家庭、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康复机构等的联动,其实是比较好的模式。医院的承接能力毕竟有限,有很多痴呆患者觉得医院条件很好不想离开,无形中也会挤占其他痴呆患者的医疗资源。

08 面对医疗资源不足,人才缺乏的现状,在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方面,您认为国家和社会目前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任莉:第一,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增加民众对于相关疾病的认识,让大家都了解这种疾病。

第二,需要建立专业的照顾体系,比如说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包括专业从事痴呆照护的社会工作者的引进和培养。

第三,需要转变民众的观念,减少病耻感。有很多人不能听“痴呆”两个字,很多家属不能接受自己家人得了痴呆,认为这是一个很耻辱的疾病。这是不对的。我们需要减少病耻感,知道这是很常见的疾病,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和治疗。

第四,痴呆患者照料及医疗费用支出相对较大,对于部分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群体,因为费用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甚至是药物治疗。对这部分的困难人群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予以相应补助。

最后,我们还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减少医疗水平的地域差异。通过提升各地的医疗水平,减少对于大城市大医院的依赖,降低患者就医难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痴呆患者及其家属会有很大帮助。

(记者:李贤娜)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2b3315f81d009dad38403947ac879e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