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已奄奄一息的北匈奴為何突然犯邊?誰給他輸血了?東漢百密一疏

2023-06-04     一盞歷史

原標題:本已奄奄一息的北匈奴為何突然犯邊?誰給他輸血了?東漢百密一疏

話說匈奴在東漢初期再次南北分裂之後,北匈奴的日子就像王小二過年一樣,一年不如一年,給人一種行將就木的感覺。因為他們生在極寒之地,還十分倒霉地趕上了小冰河時期。以前還可以南下到漢王朝的邊境去當飛車黨,可是自從南匈奴認了漢王朝做乾爹,他們一南下,首先就得和南匈奴同室操戈,根本衝破不了南匈奴和漢王朝的兩道防線。他們被憋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漠北了。

可是,就在大家以為北匈奴這次死定了的時候,劇情卻在公元62年發生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反轉:公元6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犯五原郡;十二月,侵犯雲中郡,被南匈奴單于擊退。自63年起,河西諸郡向洛陽傳來了一封封的奏報,匈奴開始猖獗劫掠,整個河西地區風聲鶴唳,所有河西城鎮甚至白天都要緊閉城門。本已經奄奄一息的北匈奴怎麼突然就變得生龍活虎了呢?是誰給了他們主動進攻的能量和勇氣?

事出反常必有妖,漢王朝自然要好好查一查。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給匈奴輸血的不是別人,而漢王朝一直沒有正兒八經當回事的西域諸國。

這背後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請繼續往下看!

東漢為什麼失去了西域諸國?

西域諸國是在漢武帝時期被納入漢王朝的統治秩序的,漢宣帝時期設立西域都護府,漢王朝算是正式坐在乾爹的位置上給西域諸國指導工作了。

但是,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永恆的關係,只有永恆的利益。王莽篡漢後,西域就成了沒人管的區域了,西域諸國在匈奴的兵鋒脅迫下,又紛紛倒向了匈奴。氣節不重要,生存才重要,這些小國家只有依靠超級大國才能夾縫求生,這是歷史常態。

後來劉秀重新振興了漢室,這又讓西域一些國家的心思發生了改變。他們對比了大漢和匈奴兩位乾爹給他們的待遇:大漢每年都給他們發紅包,而匈奴從來都只知道伸手向他們索取保護費,還是漢王朝那個乾爹好。所以便上書遞交重建西域都護府的議案。

這個時候,一向雄才偉略的劉秀卻罕見地變得小家子氣了。他認為西域諸國這些小馬仔發揮不了什麼實際作用,然後自己每年還要給他們發紅包安撫他們,實在是太費錢,太不划算了。

這裡順便介紹一下那個時代的納貢制度,名義上西域諸國每年是要給漢王朝納貢的,一般也就是貢獻一些自己國家的土特產。但漢王朝為了體現自己的大國風範,是要給他們回很多賞錢的,來而不往非禮也嘛!這玩意就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農村下屬給城裡領導拜年的感覺。

當然,除了禮儀成本之外,劉秀考慮更多的是深不見底的軍費開支。重建西域都護府,就需要長期駐軍,需要一系列物資的千里輸送,否則根本就無法應對匈奴人的突然襲擾。

算盤撥得砰砰響的劉秀,本著「掉頭的行當有人干,賠本的買賣無人干」的原則,十分乾脆地拒絕了西域小國重建都護府的請求。

劉秀的這個決定從成本角度上來看,好像也無可厚非。畢竟中原大地已經亂了三十年了,眼下王朝初建,百廢待興,哪哪都需要用錢,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能因為萬里之外的事情拖國家發展的後腿。

但是,從戰略層面上來看,劉秀其實犯了兩個認知錯誤:

第一、他沒有想清楚「漢王朝放棄西域諸國就是在給匈奴續命的機會」的問題,漢王朝對西域不感冒,那麼西域諸國怎麼辦?不遲早會倒向匈奴?誰都想傍上一棵參天大樹,但是參天大樹傍不上,難道他們連小一點的樹也不傍了。

第二、他沒要算清楚給西域當乾爹這一筆帳。平時要給西域諸國一點零花錢不假,但是誰說統治那塊地方一定需要駐軍呢?能不能就地取材?能不能像利用南匈奴那樣去發動西域諸國團結起來誓死捍衛自己的利益?

有些事情,一旦基調定錯了,後面幹啥都是錯,這就是「一步錯步步錯」的道理。在劉秀確立了「不想搭理西域諸國」的中心思想後,他在外交任命上也跟著出錯了。

此時的西域諸國經過各種分裂鬥爭,已經由最開始的36國變成現在的55國了。這就和中原的春秋時期上,動不動就是大幾十甚至上百個國家,可想而知,這些國家的國力能強到哪裡去?西域55國,大國才不過幾萬人,小國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別看人家國家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玩的套路人家也照樣玩,西域致敬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爭霸、兼并運動搞得不亦樂乎。

東漢初期,西域的第一個霸權主義國家叫做莎車,國王叫做康。康是一名堅定的親漢分子,我只認我中原的劉乾爹,其餘誰來都不好使。為了表彰康這種高覺悟和大勇氣,劉秀在公元29年賜予了他「西域大都尉」的稱號。

公元33年,康過早地離開了莎車人民,康的兄弟賢順利繼位。

賢在兄弟康打下的良好基礎上再接再厲,把莎車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小高潮,當時周邊的幾乎所有小國都從屬於了莎車。

公元38年,莎車王賢、鄯善王安派使者進貢漢朝,重新申請了設置域都護府一事,說辭自然是大家這些年被匈奴的扒皮運動搞得苦苦哉哉,大家都渴望能在大漢的溫暖懷抱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但劉秀再次因為天下剛剛平定而回絕了他們的請求。

公元41年,莎車王賢一看東漢始終對自己這邊提不起興趣,便開始了頭腦風暴,主動向劉秀申請。既然您沒有興趣建立西域都護府,那不如把「西域都護」這個稱號賜給我,我來替您打理西域諸國。

這事大家一聽就明白,莎車王賢這是在要統治西域的最高授權。只要東漢給了他這個授權,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打著東漢的旗號在西域為所欲為了。

但沒想到的是,劉秀居然同意了這個請求,可能劉秀只是單純地以夷制夷。但是這種授權是需要十分謹慎的,否則就會後患無窮的。比如敦煌太守裴遵就上書指出:西域問題很複雜,授權給車莎國去管理不合適,一是會讓其他國家覺得東漢偏心;二是容易造成車莎國自我膨脹,扯虎皮做大旗,到處狐假虎威幹壞事。

劉秀這才意識到這事自己確實考慮欠妥,於是趕緊派敦煌太守裴遵追回了「西域都護」的印綬,改封賢為「漢大將軍」,莎車使者開始還不肯交換,但被裴遵強行奪回。

劉秀這次改封的潛台詞就是:你是我的打工仔,而不是我的代言人,所以你沒有自主管理權。

原本劉秀這也算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遺憾的是,激動的賢動作更快,他早已以西域都護的身份在安排工作了,他向西域各國發送文書,各國因此開始服從歸附。莎車隨後開始了狐假虎威的剝削統治西域諸國,徵收了非常重的保護費。

這就失去西域諸國所期待的「都護意義」了。我們所期待的是保護和照顧,而不是剝削和壓迫。於是公元45年,在忍了四年後,車師前王國、鄯善國、焉耆國等十八個西域國家商量好後同時派了他們的王子到洛陽當人質,並聯名上書,要求漢王朝另派人選去做西域都護。

但是劉秀這次還是拒絕西域諸國那顆滾燙的心,打發點盤纏,遣回他們的質子,讓他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抱大腿沒抱上的西域各國開始內心恐慌了,他們擔心遭到莎車的報復,於是又給敦煌太守裴遵呈送了公文,請求先讓王子們在敦煌待著;同時並嚇唬莎車,說漢朝的都護馬上就要走馬上任了。

劉秀這次沒有拒絕他們,但是西域各國的人質王子在敦煌沒多久就都思鄉逃回本國了。

這下莎車國也就明白這其中的彎彎道道了,這不擺明大漢並沒有接受西域諸國的請求嗎?於是,便開始肆無忌憚地實施報復了。

公元46年,莎車出兵擊敗鄯善等國,還殺了龜茲國王。

鄯善王被暴打之後,走投無路的他最後一次將希望放到劉秀身上,坦言如果大漢再不派都護來西域主持公道,他們就將歸附匈奴。

劉秀表示,你們以為我是嚇大的嗎?表示現在使節和軍隊確實過不去,如果西域各國確實感到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該何去何從,就隨便吧!

傷心加絕望的鄯善、車師等西域北道諸國開始歸附匈奴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西域諸國在匈奴的背後撐腰下,紛紛聯合起來組成了反壓迫聯盟,跟莎車血戰到底。作為背後的兩大魔王,大漢和匈奴都因自顧不暇的原因而沒有參與這次混戰。

這場西域諸國的混戰持續了十多年,雙方互有勝負。但是,這些國家國力本就不強,根本經受不了這麼久的內耗。到底還是莎車國家底子厚實一點,到了公元60年時,莎車一家獨大,先後拿下了于闐、大宛、媯塞三個大國,並派出了軍代表進行鎮守。

但是莎車國再一家獨大,它也就那麼大,它的實力支撐不了它去控制太大的領土。就在同一年,于闐殺手暗殺了莎車守將,擁立了本國首領休莫霸為王,復國成功。

公元61年,莎車興兵再起,想要找回場子,但不料莎車國氣數已盡,被打得大敗,就連御駕親征的國王賢都被流矢射死,莎車被于闐吞併。

也就在這個時候,已經在背後貓了很多年快活不下去的北匈奴突然出現,傾全力並調發了之前名義歸附他的西域諸國的軍隊包圍了于闐,逼降並控制了剛剛吞併莎車的于闐,由此掌控了西域南道繼而拿下整個西域。

北匈奴拿下西域的影響

西域多年混戰的最終勝利者是漁翁得利的北匈奴。原本快活不下去了的北匈奴好比快要窒息至死的人找到了一個通風口一樣,開始拚命地吸氣。

北匈奴趁著匈奴諸國在相互混戰中大傷元氣的時機,以絕對的實力開始清盤,並重新制訂新的統治秩序:大家以後不要再互相攻擊了,冤冤相報何時了,現在由我來做你們共同的乾爹,有事情找我,都要聽我的裁決。但是嘛,你們也要對我表示孝心,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就對了。

控制了西域諸國,有了西域的聯合喂奶,本已行將就木的北匈奴開始逐漸恢復元氣,並逐步地把族群中心向西域方向靠,還經常騷擾漢朝最薄弱也是最鞭長莫及的河西走廊。

河西本就是匈奴人的聚集地,當年是大殺神霍去病把這片匈奴人的福地沖得稀巴爛。如果讓匈奴人重新奪回河西之地,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將會大大提升。

另外,打通了河西走廊,匈奴人還可以和隴右高原的羌人取得聯繫,甚至結成同盟。

如此以來,漢王朝僱傭南匈奴,想把北匈奴困死在漠北極寒之地的計劃就徹底泡湯了。

因此,從公元63年開始,北匈奴襲擾河西的動作越來越變本加厲了,東漢朝堂隔三差五就會收到各種、各地的緊急軍情。

公元64年,北匈奴嘚瑟了一年多,感覺自己應該讓東漢見識到了自己的厲害了,於是便主動向東漢提條件了:我不搶你了,但你得跟我互市。我也想安安分分做點買賣,而不是一味地殺害。只要你們願意拿出我們緊缺的鹽、鐵、茶、布來和我們交易,我們也可以做一對好鄰居的。

這種提條件,其實背後就是一種委婉的威脅,言下之意就是,你們若是不答應,那我只能繼續搶你們的了,到時候別怪我,都是你們逼的。

當時東漢的皇帝是漢明帝劉莊,這孩子其實有乃父之風,也是一個強硬派的英明之主。若是正常情況下,他絕對不會慣這幫強盜的,打了再說!但是,他當時的處境也不是很好,母親河黃河一直在咆哮,大片地方民不聊生,他必須要集中精力和資源去治理母親河。

小不忍則亂大謀,冷靜而又理智的漢明帝決定再讓子彈飛一會,暫時安撫北匈奴再說。於是,漢明帝便同意了和北匈奴互市。

但是,大家都是高級政治玩家,又有幾個人會一板一眼地認真和對方做生意,繞來繞去不還是玩利益博弈。北匈奴一面互市、一面遣使入貢、一面根本不停歇的襲擾漢之邊郡,還在輿論上張揚和大漢和親。

北匈奴這麼弄有什麼蹊蹺呢?首先是他自己的利益能夠最大化,做生意、搶劫、造勢,一個也不落下呀!其次可以更加有力度地震懾西域諸國,看到了沒有,東方巨無霸現在和我在一條船上了,你們別指望他來解放你了,以後老老實實給我辦事就行了;最後還可以讓南匈奴忐忑不安,別看你們是東漢,我現在是他們的新歡,舊愛還是新歡更受寵一些,你們自己心裡得有點逼數,叛徒!

北匈奴這一套套路耍下來之後,西域諸國果然更加溫順地給匈奴做後勤服務了,生怕別惹怒了這個脾氣暴躁的乾爹。

與此同時,南匈奴自始至終都十分堅決的「緊抱大漢大腿」的信心開始動搖了。我不願相信我的大哥是一個始亂終棄的人,但是現在關於大哥的緋聞滿天飛,又由不得我不信,我該如何是好?

看看,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會通過連鎖反應放大成一個巨大的效應。東漢就是因為自身也很拮据拒絕了主動投靠的西域諸國,結果卻陰差陽錯地讓最兇狠、最難纏的對手從坐以待斃的絕境之中起死回生了。誰又想得到呢?誰又說得清呢?

遭遇態勢反轉的東漢有苦說不出,此時此刻,他還必須要忍耐,他要把那條脾氣暴躁的母親河哄睡著了,才能騰出手收拾這個爛攤子。

總而言之,匈奴控制西域諸國其實就跟下棋一樣,一著棋便盤活了整盤棋,並扭轉了敵我態勢。

但是,北匈奴也不要高興得太早,東漢隨即將會有各種神人登場,聯手把北匈奴推向無可逆轉的消亡深淵。

關於漢失西域的思考

我們當下經常會聽到很多人都在說「要把格局打開」,但是大家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嗎?它其實並不是勸大家要洒脫一點、大度一點,不要什麼都計較,不要太小家子氣。它的真正內涵在「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是勸我們更嚴謹、更深刻、更長遠地看待一些問題。

受自身視角的限制,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看待同一個事物時,關注的焦點和重心都是不一樣的。

拿劉秀對西域諸國投誠的態度來說,大家能說劉秀的考慮沒有道理嗎?我自家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哪還有那些閒工夫、閒錢來管你們西域的事情!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但是,你如果站位再高一點,看問題看得再深刻一點,你就會去思考到底是「攘外必先安內」還是「攘外才能安內」?你就會去思考自己的捨棄會不會成為敵人的機會?這個對手若是崛起了,自己能不能輕鬆搞定他?或者拒絕一個人到什麼時候應該適可而止,避免他們狗急跳牆?

我們為什麼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境界,因為大多數人總是很難擺脫從自我角度去看問題的,只有你的境界高了,才能把事情看得更為深刻和嚴謹一點。

就西域諸國向東漢求助這件事,我們舉一個現實生活借錢的例子。因為劉秀多次拒絕了西域諸國,所以我們只對應地討論一下別人不借的情況。

有些人不借是因為他確實也不寬裕。這裡又分兩種情況,一是他如果手頭寬鬆的話,他肯定會借給你;一是他原本就不想借給你,恰巧他也沒有,所以順理成章地拒絕你了。

有些人不借是因為他在這件事情上沒有決定權,比如妻管嚴。他說了不算,所以乾脆直接拒絕,免得麻煩。

有些人不借是因為他覺得他和你的感情還沒到這個份上,他可以借給他的親戚、鐵桿哥們,但不會借給一個普通朋友。

有些人不借是在擔心你的償還能力和誠信度。他怕這筆錢借出去就打水漂了,那樣自己就有點想不通了。

有些人不借是在評估價值的問題,他會關注你借錢的用途、你將來能給他多少回報、你自身創造價值的能力等等方面。我們常說的「救急不救窮」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急用的時候,人家覺得這錢有價值。窮了就到處借,人家覺得借錢給你毫無意義。

有些人不借甚至是在劍走偏鋒使用激將法。他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窮途末路,知恥而後勇,把你的潛力給逼出來。

有些人不借是他沒有站在一個長遠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借與不借的利弊。有多少人因為借錢給別人去自主創業,最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要是早知道這個人會飛黃騰達,大多數人都是借的。又有多少人因為借錢不成而反目成仇的,要是早知道拒絕會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遺憾,大多數人都會抱著「花錢買心安」的心理借了。

……

別人不借錢給你,上述的每一條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去記恨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沒啥好怨恨的。

我們常說要讀懂人性,那怎麼樣才算讀懂人性?大道至簡,如果大家能夠把上述借錢的事情徹底想清楚、想透徹了,也就真正讀懂人性了。

人的每一種行為背後其實都蘊含著一種心理邏輯,總結出來這些邏輯背後的規律,便是人性。你看透了事物的多少個面,就讀懂了多少人性。而不是你看過了多少人和事,就讀懂了多少人性。

比如有些同志找朋友借錢被拒絕了,通常都會感慨道:「這世道、這人心,我算是看透了。」其實他們真的看透了嗎?他們其實不過是站在他們的情緒立場上,以人性的名義在宣洩自己心中的牢騷和抱怨罷了。

如果你真的看透了事物的多面性,就一定不會老想著從自我角度去考慮解決問題,而是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對方是什麼層次,決定了你要什麼方式和思維去應對他。而不是不管來者何人,我一律按照我自己的心情來處理。

世間萬物,其實都是在動態運行的。我們了解的東西多,就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種的選擇空間和評判路徑,同時我們具備了更多種變化轉換的條件。

有些人,不管是誰,只要找我借錢那是指定不行的。這種人其實是活得相當靜止和呆板的,大家不信可以去打聽打聽,這種人一般都會因為這種單一的應對方式吃過大虧。

其實說白了,就是很多事情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已,只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努力培養自己識別多種事物、多種情況的能力,要能嚴絲合縫地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路徑。

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事之間其實都是有相互對應的關係的,治這個病就需要用這個藥,用別的藥就變成毒藥了。

當你能夠信手拈來地找准你身邊那些潛在的對應法則時,你就真正至於大成了。比如漢明帝因為他老爹在處理西域問題上的失誤,被一步一步帶入了十分被動的處境,但是他能夠迅速的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找准對策,這就是一種極高能力的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b6f6e3b0412117987056c94cea460b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