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要求子女盡孝不合理

2023-06-20     一盞歷史

原標題: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要求子女盡孝不合理

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對子女和父母關於贍養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在他看來要求子女盡孝是不合理的。

乍然一聽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但王福重先生這句話是在一定的語境中所說。他認為子女出生時沒有選擇的權利,成年後卻必須得對父母盡孝,這是不合理的,而這裡所說的孝指的是贍養父母。他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巨大,贍養父母是年輕人的負擔。

現代社會觀念的轉變,動搖了儒學經典中的「孝道」

儒學文化一直被奉為古代讀書人的經典,想要做官必然逃不過儒學。而「孝」正好是儒學所提倡的一個人必須具有的品質。近代中國興起過一陣「反孔學」的文化思潮,大家批判儒學是迂腐無用的,動搖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就當代中國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儒學仍是主流文化,但受各種文化流派的衝擊,特別是西方社會傳入的「自由」、「平等」等觀念,大大改變了年輕人對於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看法。

很明顯的一個社會現象就是,如今的90、00後早已沒有70、60年代時候的人看中親緣關係,父母和孩子之間不再是長輩與晚輩的關係,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以朋友的姿態平等交流溝通相處。

傳統的古代社會,階級界限雖然分明,但為官做官與普通百姓都必須遵守的一點就是「孝道」。普通百姓不贍養父母,反而苛待父母會遭到街坊四鄰的唾棄,而為官不好好對待家中的長輩更是會直接丟官罷爵。

那時候的孩童雖然沒有現代諸多的科技可供玩樂,可兄弟姊妹一大家,承歡在長輩的膝下,也不無樂趣。那時候的「孝」是代代相傳的,是父母為榜樣孩子跟著學的。

現代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的聯繫隔絕了起來,忙碌的都市生活讓人僅僅是活著就覺得吃力。遠在家鄉的父母無法時常見面聯繫,忙碌一天回家也是早早休息根本沒有空閒思考遠方的父母過得怎麼樣。孩子們別說能夠跟爺爺奶奶產生多深的感情,每年見面時能夠相處十天半月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樓房雖然解決了激增的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問題,但同時也將每家人封在了一個個的房間之中,彼此之間的聯繫大幅度減少,除了利益的往來,單純的不計得失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少。社會溫暖流失嚴重,人們不再期盼報團取暖,而且想要人口精簡,盡孝會背負上更沉重的擔子,這與當代人的追求相反。

種種原因動搖了社會對「孝道」的要求,孩子不用再以父母為天,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正如王福重先生說的那樣,既然孩子處於弱勢,無法自我選擇,那當他處於強勢地位的時候,他就能夠作出順從自我心意的選擇。

當代社會人民的菜籃子越來越滿,工資越拿越多,活動更加的豐富,人反而越來越空虛。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情懷的缺失,現代人不懂得血緣關係的真正含義,孝順父母在許多人的眼中是負擔,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現代社會觀念的轉變,徹底動搖了「孝道」的地位。

從「盡孝」的源頭出發,「盡孝」問題應從生育的目的探討

王福重先生的觀點單單看這一句話自然是不對的,但他的著眼點並不在於「盡孝」而在於父母生養這個孩子的根本目的。

如果以中國傳統社會思維來看待此問題,那麼賦予了孩子生命的父母,是絕對高尚的。孩子未有生存能力之時,所有的一切依靠父母供給。理所當然,父母喪失了行為能力時,子女應該供養父母。

這種觀點又絕對正確嗎?不一定,當每一個父母做好迎接孩子到來的決定的時候,就應該為之後發生的一切有了正確的心理預期。孩子會有自己的思想,會有自己的生活,會有自己決定事情權利,他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可能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他可能不會盡贍養的義務。

如果從一開始父母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老有所依」,生育目的非要與功利掛鉤,這樣對剛降生的孩子,腳都還沒放下土地就已經背上沉重包袱的他們,是不是不公平?

當然父母撫養孩子長大的二十年,付出的不止有金錢,還有時間和精力,作為享受他人付出的一方,在父母需要被保護時承擔起這一責任,也是無可厚非的。無論是王福重先生所說的「要求子女盡孝不合理」,還是儒家文化中的「百善孝為先」,都是有其一定道理的,具體的時代不同,觀點自然會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可取之處。

「要求子女盡孝是否合理」其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當代社會來看,合理也不合理。對既得利益方——父母來說,自然是合理的,幾十年的培養,尋求一點回報是理所應當的。但對子女來說,自己不是「養老保險」,贍養父母的選擇權最終在他們的手中。

盡孝無標準

中國社會充滿人情味,是一個十足溫暖多元發展的社會。在這樣一個兼容並濟的社會中,能夠容納多種聲音,多種生活方式。無論是選擇「盡孝」也好,還是迫於種種原因不能「盡孝」也好,都是每個人的生活。孝道也不只有贍養,陪伴同樣重要。

其實看待贍養老人這個問題可以更簡單一點,子女和父母雙方都不要將這當成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不要用要求,要使雙方都心甘情願。如果子女跟父母因是否贍養的問題對簿公堂,其實雙方的心裡都會難受,畢竟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給的,父母在當初決定撫養一個孩子的時候也是滿心歡喜的。

子女在贍養父母這件事上應該自覺,自己主動地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父母曾養育了你二十年,贍養他們是讓你還這二十年的陪伴和金錢上的消耗。

父母要杜絕倚老賣老,當代社會年輕人也十分不易,人是感情動物,互相體諒互相寬容。如果孩子本身就已經不容易,父母再過多地苛責也是沒有到底的。如果從小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年老時也不要期盼孩子能夠不計前嫌。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要治癒童年。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的童年有童年的歡樂,那年老的時候就不要奢求更多。

「孝道」本來是具有溫度的一個詞,如果硬要將「孝」和冷冰冰的法律結合起來,未免過於冷血。「盡孝」無標準、無要求,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行為,無論是願意或是不願意,都應該跟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只有多種方式多種聲音並存,整個社會才能夠安定、健康地發展下去。

「要求子女盡孝合理」和「要求子女盡孝不合理」,雖然是兩個看起來截然不同的觀點,但其也有相似之處,就是同樣在思考「孝道」的問題,中國的文化從來是在爭論中得到進步的。這兩個觀點如今看來沒有絕對的錯與對,當代社會兩種觀點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只是在大家面對這兩種觀點的時候,無需爭出個對與錯,畢竟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經歷影響性格自然就會影響所做的決定。只要選擇自己的認為正確的觀點,並堅持自己踐行下去,就是你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王福重先生的觀點不見得全對,但他提出了一種新的關於「盡孝」的思考,其本身就具有重大意義。「孝道」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不要丟棄它,正確對待其的方式應該是在其原有的基礎之上,找到其適合時代發展的新觀點,並代代相傳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a3bcc6c25b7470a59c610114311f6e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