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墨家和儒家一樣有名,墨子的思想被嚴重低估了

2023-06-26     一盞歷史

原標題:先秦時期,墨家和儒家一樣有名,墨子的思想被嚴重低估了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墨子的著作:《墨子》。

在介紹墨子的思想之前,讓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墨子,墨子原名墨翟(mò dí),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也有人說是魯國人或者滕國人。墨子是貴族的後代,作為沒落的貴族,墨子早年也受到不少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也和其他思想家一樣,周遊過列國並廣收門徒,他曾到過齊國、鄭國和衛國,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他早年學習儒學,後來有公開反對儒學,創立了墨家思想。

說起我國古代的思想,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但是實際上,在先秦時期,墨家和儒家其實一樣享有盛名,當時就有「非儒即墨」是說法,當時墨家的影響並不亞於儒家。在我國古代「先秦七子」中,墨子是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思想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什麼是顯學呢?是指在當時社會上處於熱門的、顯赫一時的學科、學說,學派。韓非子在《顯學》中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可見當時儒家和墨家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顯學」。

而且墨家的開創者墨子也是第一個公開反對儒家思想的人。那他們的爭論焦點是什麼呢?是「仁義」和「兼愛」。

雖然仁義和兼愛都是一種利他主義的思想。但墨家的「兼愛」層次甚至比儒家更高。因為,墨家主張的「兼愛」是無差異,無等級的愛;而儒家主張的是有差異,有等級的愛,這是他們的根本分歧。

歷史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經常和墨子辯論。孟子說: 「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

意思是對於兄弟之子的愛,要大於對鄰居之子的愛。孟子認為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這種愛,使人之及於更遠的社會成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這種推廣是在愛有差等的原則基礎上進行的。甚至孟子還抨擊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而墨家則堅持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墨家的「兼愛」和儒家「仁愛」相對立。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墨子的著作《墨子》一書,原有71篇,現存53篇。《墨子》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特別有邏輯學的價值。《經上》、《經下》都是邏輯、道德、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定義。《經說上》、《經說下》是對前兩篇中定義的解釋。《大取》、《小取》中討論了很邏輯問題。所有這六篇有一個總的目的,就是通過邏輯方式,樹立墨家的觀點,反駁名家的辯論。這六篇合在一起,通常叫做「墨經」。

墨家思想可以說是最接近於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的。他在《墨經》就提出,人都有認知的能力,但是僅有這種能力,還未必就有知識。要有知識,我們的認知能力還必須與認識的對象相接觸。知識是通過我們感官傳入的外界事物印象,在從內心體悟並加以解釋之後的產物。

墨家按知識的來源將知識分為三類:來自親身體驗的知識、來自權威的知識、來自推論的知識。這與他同時代的古希臘科學家和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科學有點類似。亞里士多德將科學劃分為三類:理論的科學,比如數學、自然科學;實踐的科學,比如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創造的科學,比如詩詞歌賦學。

後期的墨家也對包括儒家、道家和名家等進行了批判和辯論,尤其是對老子和莊子的言論進行了批判,在這些批判和辯論中,揭示了一些西方哲學中出現的邏輯悖論,是一種新的邏輯學。墨家富於邏輯辯論,試圖創造出一個認知論和邏輯學體系,這是其他各家所不及的。因此也可以說,墨家思想是與西方哲學思想比較相近的一個哲學流派。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將逐篇為大家分享墨家思想大作《墨子》的精華內容。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088f5b140770a0ba6f1b38ec7e57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