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拾荒大爺撿一「鐵棍」,熔煉後賣了1.2萬,專家:損失3億

2023-06-16     一盞歷史

原標題:1973年,拾荒大爺撿一「鐵棍」,熔煉後賣了1.2萬,專家:損失3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寶物因沒人識別而被人為破壞,給國家帶來很大的損失。如內蒙有一拾荒大爺,一天在垃圾堆里撿到了一根「鐵棍」,清洗後才知是「黃金」,然後賣出了12000元的高價。

然而,拾荒老人的這一舉動讓專家痛心疾首:國家損失了三個億!

這是怎麼回事?這個「鐵棍」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會讓專家痛心?

拾荒老漢的意外發現

20世紀70年代,我國仍沒解決溫飽問題,當時國家各方面仍在初步發展階段,人們的生活質量不高,不少人仍被溫飽困擾。

特別是那些偏遠地區,因地廣人稀、工業發展慢,再加上環境不太好,糧食畝產量不高,百姓生活困難。

當時的內蒙古地區就是如此,因這裡環境貧瘠,當時沒能迎來開發生產。

內蒙古的王姓平日裡只能靠拾荒度日,希望能解決溫飽問題。

王大爺每天都起早貪黑,去很遠的地方撿拾廢品。儘管一路上風塵僕僕,可為了生活,王大爺從來不抱怨。

依照王大爺的話來說,這個家就是他依靠撿拾廢品置辦起來的。如家裡的凳子、椅子都是從垃圾場撿拾的,剛撿回來時雖有些損壞,可只要修修即可再次使用。就連家裡的鍋碗瓢盆,也是他撿廢品時發現的,只要仔細清洗、修補,那就可變廢為寶。

1973年的冬天,天氣十分寒冷,有一天,老王一如既往地六點起床,穿著滿身補丁的破大衣,簡單洗漱、喝上一碗粥,隨即拿著「裝備」出發。

老王拾荒的工具很簡單,一個蛇皮袋,一根鐵夾子,一路上走走停停,將有用的廢品夾起來放在蛇皮袋內。

因為垃圾堆里每天都會產生不少廢品,老王每天都會在幾個大垃圾場附近轉悠,希望自己運氣好一點,多撿拾一些廢鐵、廢紙盒。

不過,那個年代人們生活貧困,大家所能丟棄的垃圾多是果皮碎屑,運氣好的能撿上一些廢紙,想要撿拾廢舊金屬並不容易。

這一天,老王將附近的幾個垃圾場都轉了個遍,但收穫並不是太大。眼看著太陽即將落山,儘管內心很無奈,可老王也只能打算往家趕。

不過,正當老王準備起身時,他突然發現遠處有一道光亮,出於職業習慣的他意識到這可能是金屬。

畢竟,能夠在斜陽下閃著亮光,這說明這東西一定是金屬。

老王大步流星走上前,快速朝著光亮的地方走去,並拿起夾子四處尋覓,很快就在一堆垃圾中翻到一個黑不溜秋的東西。

老王將其拿起來後,發現它是一個黑色的「鐵棍」,儘管表面銹跡斑斑,可仍然不能掩蓋其的光芒。

同時,老王發現這東西看似不是太大,但分量可不輕。

「鐵棍」竟是金子?

撿到這根鐵棍後,老王很是興奮,畢竟當時金屬的價值比廢紙、廢瓶子高上很多,就算是廢鐵也能賣出好的價格。

而這根「鐵棍」分量這麼重,一定能賣上不少錢,到時候溫飽就有著落了。

老王連忙將「鐵棍」裝在蛇皮袋中,又四處環顧了一圈,發現周圍沒人,他這才放下心來。

緊接著,老王急匆匆往家裡趕去,隨身的東西很是沉重,他卻十分激動。

到了家後,老王對撿來的這根「鐵棍」仔細端詳了一番,發現鐵鏽中隱約有著神秘符號,他認為這「鐵棍」來歷非凡,決定用清水洗一洗。

誰曾想,經過清水洗凈後,這「鐵棍」竟然泛著黃色的金光。

老王以為自己眼花,特意將煤油燈靠近,這才發現「鐵棍」確實不同凡響,上面雕刻著密密麻麻的符號以及看不懂的文字,且泛著黃色的光芒。

老王見到這一幕驚呆了,難道自己走運了,撿了個「金棍」?

他又拿出秤砣稱了稱重量,發現這個「金棍」重達七斤,很顯然如果是「鐵棍」的話沒有這麼重。

隨後,老王又對「金棍」進行了研究,他還特意拿出角落裡的老花鏡,企圖認清上面的文字。

一番辨認後,他發現這些字比較複雜,自己並不認識,難道這東西是個「古董」?

但對於這根棍是不是「古董」,老王並不關心,他最關心的是這根棍的材質。

如果是「金棍」,那就可以多賣上一筆錢,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就算只是「鐵棍」,也可以讓自己短期內衣食無憂。

通過對其的分辨,老王主觀上認為這根棍應該是金子製作的,但純度不高,摻和其他金屬成分,即便這樣老王也已經心滿意足了。

睡覺前,老王特意將這根「金棍」放在床頭,他內心很是激動,期待早點天亮,將這個寶貝賣出去。

第二天一早,老王早早醒來,簡單洗漱後就奔著鎮上的「金銀雜貨鋪」去,讓店老闆幫忙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聖」!

店老闆是個實在人,並沒有因為老王是個拾荒老人就輕視他,反而熱情接待了他,並拿著這根棍仔細端詳了一番。

過了一會兒,店主說:「這棍子確實是黃金材質的,不過外面有黑點,且顏色偏暗,說明它的材質不純。」

老王聽了後點點頭,問:「老闆,這棍子你出個價,看看值多少錢,合適的話我就賣給你了。」

店老闆搖搖頭說:「這價格不好估,不知道裡面有多少金子,我建議你直接將這根棍熔煉,這樣能賣出更合理的價格。」

老王想了想,認為老闆說得有道理。

他點點頭,表示可以將這根「金棍」熔煉,只要能賣出高價錢就行。

就這樣,在老闆的操作下,這根七斤重的「金棍」很快提煉出了四斤黃金。

店主立即支付給老王一萬兩千元,這讓老王興奮不已。

平日裡省吃儉用的老王,這天特意去市場買了一些肉和一瓶酒,美滋滋地吃了起來。

很快,老王就用這筆錢為自己蓋上新房子,成為村子裡第一個住上磚瓦房的人。

專家:損失3個億?

王老漢生活的鄉鎮並不大,他撿拾「金棍」的消息很快就傳遍十里八村,也成為當地人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可能在普通人眼裡,撿拾「金棍」實在是運氣好,但在考古學者看來,此「金棍」怕不是金子那麼簡單,有可能是價值連城的文物。

不久後,當地的考古學者得知老王賣掉「金棍」的事情,認為這根「金棍」並不簡單,可能是珍貴的古董文物。

當然,專家的猜測並不無道理,老王所在的村子附近曾挖掘出「古墓」。

此事發生在1972年,鄂爾多斯草原上一老人在杭錦旗阿魯柴登村挖龍骨時,意外發現了菱形「鐵棍」,之後又陸續挖出不同材質的文物。隨後,附近的村民們一同前來挖寶,同樣挖出不少珍貴文物,引來了當地文物部門的注意。

沒多久,考古專家前來村子裡考察,這才發現地下是個匈奴墓葬群,被命名為「阿魯柴登墓」,在這個墓葬群中,專家挖掘出了兩百多件珍貴的匈奴金銀器,以及一批銀器和石珠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鷹頂金冠飾」,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展現出了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工藝的最高水平,因而被稱為「草原藝術瑰寶」!

(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重達1394克,高為7.3cm,由金冠頂和金冠帶組合而成。其精巧絕倫的冠飾之上,雕刻著虎、馬、雄鷹、羊、狼這5種動物,其中雄鷹為圓雕,鷹的頭頸各鑲嵌著一塊綠松石,且還有著金邊修飾。

「鷹頂金冠飾」上的動物紋飾,其實也是當時匈奴人以狩獵為主的遊牧生活方式。而這件文物製作工藝之高超,讓人驚嘆不已,因而專家認為它應該是匈奴統帥單于佩戴的王冠。

鄂爾多斯地區是古代匈奴人活動的主要地區,不過因匈奴墓葬比較淺,且當地氣候惡劣,經過風沙吹襲腐蝕,不少墓葬暴露地表,因而埋葬其中的文物破壞嚴重,甚至在風沙移動中走失。

考慮在「阿魯柴登墓」中曾出土過菱形「鐵棍」,且老王撿拾「鐵棍」的地點正在阿魯柴登村附近,因而專家認為這根「鐵棍」有可能正是阿魯柴登墓中遺失的文物。

想到這裡,專家立馬來到老王家裡,問其發現「鐵棍」的詳細經過,老王照實說明,並帶著專家們來到發現地。

儘管「鐵棍」已熔煉成黃金,可考古學者通過老王提供的「鐵鏽」殘渣以及周圍泥土中殘留物進行分析,發現這根「鐵棍」應該正是匈奴時期留下的「金器」,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可見其價值有多珍貴。

得知「鐵棍」已淬鍊成黃金,專家痛心疾首地表示:失去這件至寶,國家至少損失3個億。

有人好奇,一件「金器」,能有這麼高的價值嗎?

其實想要研究匈奴文化,最好的辦法是從文物中發掘。

而匈奴是沒有文字的,出土的金器也少之又少,但老王撿拾的「金器」卻是有特殊符號的,它很有可能是匈奴時期的文字,對研究匈奴文化意義重大。

只可惜,因老王將「鐵棍」煉化賣錢,破壞了文物原本的面貌,專家也無法從中獲得有關匈奴的歷史。

不過,王老漢沒有什麼文化,對古董的認知淺薄,在他眼裡「古董」不如錢來得實在,因此專家只是對其批評教育,希望他今後再發現文物一定要及時上交。

「金棍」大有來歷?

「金棍」被煉化固然可惜,可專家仍沒有放棄對其的研究,通過一系列調查,專家確證它應該是「昭君出塞」時期的產物。

在大漢剛建立之初,各行各業百廢俱興,因常年征戰導致資源匱乏,因而漢朝綜合國力偏弱。

與此同時,先秦時期就已盤踞在塞北草原的匈奴,卻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再加上匈奴人本身驍勇善戰,因而對大漢帝國是一大威脅。

面對匈奴頻頻騷擾中原邊界,漢帝並沒有坐以待斃,反而是選擇和其一戰,但發現匈奴實力太過強大,只好選擇「求和」政策,以為大漢發展經濟、軍事贏得更多的時間。

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漢王朝實力強橫,開始了和匈奴長期激烈的戰爭,並在名將霍去病的帶領下「封狼居胥」,重創匈奴族,使得匈奴長期被打壓。

只是,到了漢元帝時期,大漢發展滯緩,經濟、軍事實力下降,再加上奸臣當道、皇權式微,國家就此走上衰亡之路,匈奴趁機捲土重來,嚴重威脅邊界百姓的安危。

為此,漢元帝只能重啟「和親」政策,將大漢公主許配給匈奴單于,以希望獲得和平發展的機會,而後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典故。

當時匈奴的活動中心在今內蒙古一帶,邵君公主前往匈奴後,成為匈奴和大漢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其搭橋下,匈奴的冶金技術傳入中原,而中原的先進文化也傳入匈奴。

儘管當時的匈奴沒有文字,可受中原文化的薰陶,他們也在珍貴的文物上增添特殊符號,以凸顯使用者的社會地位和權力象徵。

也正是這一時期,匈奴冶金進入鼎盛期,後來的考古中也發現很多匈奴人冶金的痕跡。

當時匈奴的金器十分罕見,更別說擁有四斤重且帶有符號的「金器」,想必其主人身份地位定然不簡單。

只可惜,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件價值不菲的「金器」被拾荒老漢發現時,卻並沒有引起其重視,使得這一價值3億的文物被破壞掉,也讓我們研究匈奴文化、冶金技術失去了重要依據。

其實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因為不懂文物,再加上見識淺薄,不少文物被破壞。

如蘇州就有3個小學生因性情頑劣,掏鳥窩時誤闖瑞光寺暗房,將絕世珍寶「宋真珠舍利寶幢」摔成兩半,還燒毀了《妙法蓮華經》的其中一卷。

四川一劉姓大爺,在一次釣魚時意外發現一塊「廢鐵柱」,其重量為90千克,高為75cm。劉大爺見狀很是高興,決定將其賣給廢品站,一番討價還價後賣了65元。不過幸好當地文物局有所察覺,派人查看,這才知「廢鐵柱」是漢武帝時期建造的「橋墩」,其價值多達1億元。

為避免文物破壞,1982年中國頒發了《文物保護法》,其中指明在中國境內「地下、領海、內水」發現的一切文物,均為國家所有。

對於那些故意破壞文物或名勝古蹟的行為,相關部門有權利依法追究其責任,如此也能看出國家對文物保護的決心和重視程度。

這一法規實施後,極大程度上規避因不懂文物而對其隨意損壞的事件,很多珍惜文物也被發掘並保護。

如今,全國各地累計建立了超五千博物館,裡面陳列著當地考古發掘、民間捐贈和收藏的文物,累計珍藏文物超1億件,僅僅是故宮博物館就有1863404件藏品。

這些文物不僅為後人研究不同時期的歷史提供依據,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如今仍有不少珍貴的文物流落民間甚至海外,希望每個人都能尊重、保護文物。

如真的撿到文物也要及時上交給國家,這樣才能讓更多人欣賞並了解文物以及背後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y/9403429af1236e3c8c34eb798ad094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