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莊竟有12所學校,愛國華僑投資了全部財產,校長被舉行國葬

2023-06-30     一盞歷史

原標題:這個村莊竟有12所學校,愛國華僑投資了全部財產,校長被舉行國葬

在廈門的集美半島,有一處集齊各類學校與教育文化機構的建築群落,被稱為「集美學村」,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一手創辦。

集美學村作為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一顆璀璨明星,如今更是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因其本身承載的歷史意義和藝術與科學並存的建築風格,成為了一種文化與精神的象徵。

關注本帳號,今兒咱們就來聊聊集美學村和它的創始人陳嘉庚。

1847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於廈門市的集美區。陳嘉庚從早年就十分重視教育,這無疑是受到當時國內大環境的影響。

1842年,《南京條約》將廈門列為五個通商港口之一,廈門逐漸淪為資本主義列強剝削我國的溫床。而當時許多孩子們想要學習只能就讀私塾,私塾教的也都只限於《四書》《五經》,學生們根本無法接觸到物理、地理、歷史等知識。

家鄉的淪陷和教育的匱乏,陳嘉庚親眼目睹了同胞受苦受難的畫面,也深深意識到了教育落後的弊端,這些都為他以後的教育實業埋下了種子。

陳嘉庚在20歲那年,就曾拿出2000銀元於家鄉創辦了「惕齋學塾」。

「惕齋學塾」不同於傳統的舊式私塾,它強調學生們需要吸收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這一教學思想,是陳嘉庚教育事業的重要開端。

1890年,陳嘉庚遠赴新加坡。跟隨父親從商的幾年經歷使陳嘉庚積累了不少商業經驗,他也確實擁有敏銳的商業眼光,能夠在繁雜的商業市場中一眼相中菠蘿罐頭業。

新加坡的工作經歷使他能以十分開放的態度對待西方的經營觀念,並將其收入囊中。

陳嘉庚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面對強有力的歐美資本勁敵,陳嘉庚仍能化險為夷,為企業的發展尋求機會。在陳嘉庚的企業逐步站穩腳跟後,他開始一邊工作,一邊讀書進修。

陳嘉庚深刻意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將自己的橡膠廠打造得宛如一所職業學校,培養了許多專業的技術人才,而這些人才在後來的集美學村建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即使身在海外,陳嘉庚也不忘宣揚教育的重要性,他曾多次積極贊助當地華僑的教育公益事業,還創辦了一批華文學校,希望弘揚中華文化。

但華文學校只限於小學,當地華僑的孩子們如果想要繼續讀書,只能回國,或者選擇就讀當地的中學,但新加坡的許多中學教授的都是外國文化。

而且,隨著當時對西方教育的深入了解,陳嘉庚進一步意識到了我們與別人的差距,陳嘉庚想要回國興辦教育的決心更加強烈了。

「我辦學之動機,蓋發自民國成立後,念欲盡國民一分子之天職,以一平凡僑商,自審除多少資材外,絕無何項才能可以犧牲。而捐資一道,竊莫善於教育。」陳嘉庚認為教育的振興是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的基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

1912年,陳嘉庚與家人一同回國,預備籌辦集美學校。陳嘉庚親自到世界各地進行教育考察,去分析各地教育的特質和集美地區的有什麼不同。

陳嘉庚希望根據集美本身的教育現狀,尋找合適的創辦方向,他準備先從小學開始創辦,之後再逐漸建立女子、師範等專科學校。

陳嘉庚為了使許多華僑意識到回國投資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將自己所有的財產都用於創辦集美學村的計劃中,這一舉動鼓勵了許多在外創業的華僑,也掀起了一陣華僑回國興辦學校的熱潮。

陳嘉庚的集美學村計劃首先從小學開始,他說服當地停辦私塾,並且得到了當地人民的廣泛支持。

由於集美半島的耕地有限,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按時入學,陳嘉庚暫時藉助了當地的祠堂,修繕一番之後當成了臨時校舍。

陳嘉庚強調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他於1919年開始創辦幼稚園,園內的許多設施都是為幼兒量身定做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也致力於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剛建立好時,被父母帶來報名的都是男孩子,為了保證女孩子也能有學上,陳嘉庚開始創辦女子學校。儘管由於當時的封建觀念,願意送女孩子來上學的人很少,但在陳嘉庚的積極勸說與宣傳下,第一次招生就招集了60多個女學生。

陳嘉庚深知師資力量對改善教育狀況的重要性。1916年,陳嘉庚派其弟在集美創辦中學和師範學校,自己致函給各縣讓其選拔那些有志於教學的青年,並且要嚴加考察,保證教育質量。

為了確保這些學生能夠安心學習,一心為教育事業奮鬥,陳嘉庚還在經濟上給他們許多優惠。陳嘉庚創辦了能適應各種需要的師範學校,不僅能夠滿足各類學校所需要的師資,還能涉及各種專項的教育。

陳嘉庚還十分提倡女子上學,認為男女應當平等地接受教育,力圖破除舊的封建思想,並於1921年創辦了女子師範部。

此外,作為一名成功的實業家,陳嘉庚還十分重視各類實業的教育,希望能夠培養一批帶動國家經濟的專業人才。

1925年,陳嘉庚創辦了集美農林學校,聘請留學生任教,並且勸說當地人植樹造林,建造農林試驗場。陳嘉庚在集美學校開創了水產科、商科等專門學科,培養了許多專業人才。

自集美學村創辦以來,中小學、師範、職業教育都在穩定發展。陳嘉庚還十分關注廣大民眾的教育,集美各學校都會組織開辦「民眾夜校」,幫助當地農民擺脫文盲的身份。陳嘉庚還在集美建立鰲園、博物館等文化機構,以便民眾參觀學習。

集美學村強調普通教育和專科教育相結合,這一理念非常具有時代性,不僅滿足了教育的需求,還適應了社會的需求。

陳嘉庚提倡素質教育,這也使集美學村以及周邊的民眾都能受到高素質的文化氛圍薰陶,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村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在國內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的今天,集美學村仍舊能受到關注原因還在於它體現出的建築之美。

2016年9月,集美學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集美學村早期的建築更多地體現了閩南地方的特色,也有部分建築群有著南洋殖民式的風格特徵,如拱券、動植物裝飾等,後來的建築群大多採取「中西結合」的風格。

值得一提的道南樓是集美建築群眾造價最為昂貴的一幢,這幢「一」字形建築全長180米,綠色琉璃瓦搭建屋頂,樓的邊緣轉角處都是色彩鮮艷的裝飾,樓內的牆面布滿精緻的馬賽克,配有由玻璃鑲嵌的圖形,使整棟建築具有伊斯蘭風味,道南樓的基座是青石雕成的梅花、蘭花等工筆圖案,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色。

另一座「中西結合」的傑出代表是南薰樓,南薰樓的名字取自《詩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南薰樓是福建省最高的建築。南熏樓由花崗岩建成,幾十年過去,仍舊面目如新。樓的頂端和兩側都有亭子,飾有花卉圖案,但繪圖的形式卻十分新穎。

上文提到的鰲園位於集美半島的東南海邊,原本只是一座小島。海水退潮的時候,小島有一沙堤與陸地相連,經過修葺重建後成為鰲園。

現如今的鰲園由游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陵墓組成,園中一共有666座青石雕,堪稱閩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鰲園的門廊兩側還分別刻有長達50米的中國古代和近代史的青石鏤雕。

鰲園的藝術與文化價值不言而喻,集詩詞、雕刻、建築和園林於一體。

集美學村作為風景名勝,顯然和它絕佳的建築風格脫不開干係,著名建築學家陳從舟就曾發表文章,稱該建築群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今後一定要將其定為寶貴的文物來保護。

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村在當時不僅帶動起華僑辦學的熱潮,還推動了全國教育的發展。

感動於陳嘉庚對祖國的無私奉獻,以及時刻奔赴發展教育前線的偉大精神,在他去世後,中國人民政府以國葬規格在北京為他舉行隆重的公葬儀式。

集美學村的教育理念和方針具有先進性和時代性,培養出了各行各業的人才,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集美學村根據集美半島本土特色來創辦這一點,對新時代的教育事業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經驗。

陳嘉庚的奉獻精神體現在集美學村上就是兼容並包、文化與素質並存的學風,這無疑是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學習的精神。

關注本帳號,繼續帶你觀察這個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y/5cf128764201158801ac9e41d5c917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