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關羽傳》曾記載,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關羽守下邳,為曹操所擒,關羽降,曹操封關羽為偏將軍,禮遇奇厚。曹操一直欣賞關羽為人,認為他忠義勇猛,但細細體察知道關羽沒有久留曹營的意思,於是就吩咐關羽的好基友張遼找個機會去刺探實情。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曹操早知留不住關羽,日後必會養虎為患,為何還不殺而除後患?原因其實就一句話。更進一步說,就四個字——人才與人心。
這句話是什麼呢?其實是當初劉備為呂布偷襲占領下邳時,劉備無處安身投奔曹操,曹操的頂級謀士程昱曾建議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曹操的意思是,現在是收服天下英雄為我所用的時候,不能因為劉備是一位不甘久居人下的英雄而殺了他,這樣會失去天下英雄的心。
我們知道,紛亂的三國是一個非常的時代,封建社會各種矛盾在此種戰亂年代暴露無遺,政治方面統治集團內部外戚與宦官矛盾尖銳激烈,外部黃巾軍起義,危及朝廷,各路諸侯起割據一方,各自稱雄,連年混戰。這是一個需要英雄的年代,也是一個產生英雄的年代,同時也只有出類拔萃的英雄能夠使得動亂的社會逐步走向統一。實際上,歸根結底就是需要——人才,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三國紛擾的這個亂世之中像曹操這樣的英雄(奸雄、或者梟雄)需要的人才。文臣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以求建功立業;武將馳騁沙場、流血流汗,出其死力,開疆拓土,平定叛亂,以求封侯將相。
曹操曾被當時人評價說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治亂之道,他肯定知道首在人才人心,因此,曹操對於當時可稱之為豪傑之人,都廣泛搜羅,赤腳迎許攸的故事,大抵可察曹操的愛才。而曹操能夠在紛亂的三國之中一統北方,正是他廣搜人才為其出死力之故。三國志《武帝紀》中評價曹操說,在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年代,曹操運籌帷幄,以武力征討四方,對人才按照不同才能授予,不計較舊惡,終於總覽國家大業,完成建國大業,因此說他是個非凡的人物,蓋世的俊傑。
而曹操「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的話語,正是他的奇謀策略,也道出了為什麼曹操明知道關羽不可能為己所用仍然不殺他的原因。因為,如果他殺了劉備、殺了關羽,文臣武將會戰戰兢兢,知道曹操不恤人才,失去了人心,也就沒有人才來投奔他曹操,那就沒人幫他曹操出死力,成就霸業或者說統一中國沒有恩彩根本不可能辦到。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詩句,也是他政治追求,也是他深知人才與人心的重要性。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o/l_W9hHgB9wjdwRpvUJ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