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如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2023-06-20     一盞歷史

原標題:溫鐵軍:如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山西呂梁的一個小縣城裡,從天空中俯瞰下去,能看到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線的右邊是現代化的樓房住宅群和綠化面積很大的公園,在線的左邊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房子之間冒出一小片的綠色,那是居民自家種的蔬菜。

到了夜晚這種差距更加明顯,右邊是亮著霓虹燈的商業區,左邊稀疏地分布著點點亮光,不時有幾縷炊煙冒出。類似這樣的小縣城,分布在全國過各個省份,當城鎮化的腳步加快時,這種城鄉二元結構的病症卻依舊頑固地附著在新生的中國之上。

而溫鐵軍曾公開表示:如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向歷史還帳

放眼全球,中國城鎮化的速度絕對是首屈一指的,縱然有著龐大的農村人口基數,但在政策的指引下,城鎮化在按下加速鍵。

在過去的四十年內,我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攀升一個百分點,這樣說可能沒有直觀的印象。換句話講,平均每年會有一千四百萬人成為城鎮常駐人口。

這樣的城鎮化速度在全球歷史中來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回到今天,城鎮化在加速的同時也在提高質量,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精準扶貧的準確幫扶,都旨在提高農村的現代化水平。

到20年全面小康的收官階段,事實證明這一系列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巨大的。當揮灑著辛勤的汗水回顧這幾年取得的成就時,一個頑疾仍舊困擾著中國城鄉關係,即使到現在,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也仍然是當今中國發展中最大的不均衡問題。

在有效的政策引導下,群眾一心的執行後,城鄉問題為何還是如此突出。歸根究底,還是逃不過歷史來追債。眾所周知,在辛亥革命徹底推翻封建統治之前,儘管曾經出現過商業繁榮的朝代,但中國在血液里,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千百年來形成的農耕社會,在鑄就輝煌的農耕文明的同時,也誕生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農民群體,相比於城市,農村才更像是這個古老而龐大國家的根基。

而20世紀末的城鎮化,面臨的巨大挑戰,正是這麼龐大的群體如何走上城鎮化這條軌道,先完成城鎮化的,又該如何與未完成的共存。顯然,中國已經找到了那條道路,農村的城鎮化也已經步入正軌。

但城市與農村兩者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仍舊沒有找到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這種無力,不是政府政策的問題也不是群眾執行的問題,而是薄弱的基礎導致了歷史欠帳過多,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較好的解決。

在城市與農村的問題上,現今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向歷史還帳的階段,面對這種矛盾急不得,卻也必須找到攻破這一難關的出口。

破除城鄉要素的單向流動

在談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時,溫鐵軍強調了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反哺農村。從中可以明顯看到,在現階段,城市反哺農村是關鍵。

城鎮化腳步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湧入城市,雖然為城市的建設提供了血液,但卻也造成了長期以來農村要素單向流入城市的局面,而這種現象直接導致的,是村莊「房堵窗、戶封門、村裡見不到年輕人」的景象。

而這也更加劇了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更加突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絕對不是一邊是燈火通明的城市,一邊是蕭條破敗的農村。城市與農村就像中國這個巨人在世界上行走的兩條腿,一條長一條短是無法支持中國長遠地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

因此,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首先亟需的,是破除城鄉之間要素單向流動的現象,或者說要強調城市要素回流向農村,通過城市來帶動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

城市反哺農村,說起來很容易,但一不留神,就會變成一句只是喊得響亮的口號。

站在現實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城市要素流向農村,無非是人才、技術、資本,但要實現這種回流,單靠理想的口號是無法實現的,畢竟,即使想要反哺農村,城市資本也不可能耗費巨大的成本去做虧損嚴重的事情的。

在無法保證雙方利益的基礎下,城市反哺農村只能是一句口號。因此,構建一條通道,使得城市要素自覺自愿流向農村,使農村能夠接受、吃得下這些要素的流入是極其重要的。

在思考如何構建這樣一個通道時,農村的根本不能被忽略。土地永遠是農村的根本,通道的構建也一定是在這一根本上進行的。在改革開放時對土地生產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國農村土地上施行了幾十年。

在今天面對城鄉問題時,土地制度的繼承與改革成為了關鍵。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怎麼種地成為新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同樣需要土地制度的支持。農村土地經營主體多樣化,在繼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結合集體經營、企業經營,一次來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安徽省曾出台一項政策,在政策試點地區,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能夠通過轉讓或出租流轉用於工業、商業和旅遊住宅等項目。在傳統耕種之外,農村土地新的開發方式成為一大亮點。

這種可轉讓出租的制度和對其它用途的開發,正是吸引城市要素流向農村的關鍵。單在農業上來說,可吸引的資本、人才和技術都過於單一。而其它項目的開發大大拓寬了農村吸引城市要素的道路。

這種做法使得城市資本心甘情願流入農村,同時還吸引人才回歸鄉村,與口號式的倡導相比,這種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更有利於正向引導城市反哺農村,更有利於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

資源分配任重道遠

現在已經在強調城鄉之間的資源分配應該合理,反對將資源一股腦傾斜向城市。但從實際的效果上來看,資源分配問題仍然非常嚴重。城鄉資源的平均分配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但調整資源分配是必要的。

在現階段,城鄉之間差距最大的、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在16年仍有82.6%的生活污水沒有得到集中處理,在養老方面,農村養老院的設備陳舊、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而低保水平和養老金水平也遠遠不及城市。

更現實的是,最基礎的水電路氣網,仍舊存在很多村莊沒有被覆蓋。在疫情期間屢屢奪人眼球的上山聽網課,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這一問題。

除此之外,教育資源的分配也極為重要。鄉村留守學生的上學已經是一大難題,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內容良莠不齊,對鄉村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對於教育資源問題,有一所學校率先做出了示範。

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網際網路也同樣可以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一座橋樑,在網際網路上打破了傳統的地理限制,使教育資源共享成為可能。

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流動,既要抓住農村最根本的東西,也要重視資源的合理分配,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將會是中國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o/53e3909ec94b29c7a564fa10e99eac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