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聯合打擊胡塞武裝目標後,美軍又單獨出動補槍。這一行動傳遞出怎樣的信息?據葉門胡塞武裝控制的馬西拉電視台報道,當地時間1月13日凌晨,美英再次襲擊葉門首都薩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路透社等媒體則援引美國官員報道稱,美國連續第二天打擊胡塞武裝目標。有美方官員稱,這次空襲由美軍單獨實施,空襲範圍比前一天要小得多,目標是胡塞武裝使用的雷達設施。
周五,也就是1月12日,美英聯合襲擊了葉門胡塞武裝的目標。但是緊接著第二天,對胡塞武裝的再次襲擊又來了。從美方的報道來看,這次襲擊不再是美英聯合的,而是美軍單獨出動,打擊的目標較少。按照美國官員的說法,目標是胡塞武裝使用的雷達設施。
如果從新聞報道來看,這一次美軍單獨實施的空襲行動可以視作前一天美英聯合行動的補槍。那麼為什麼要補槍?補槍為什麼是由美軍單獨實施的?補槍行動究竟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我想這個補槍行動至少可以傳遞出三個信息。
第一,前一天的空襲打擊目標不夠充分,顯然存在重要目標的遺漏。按道理講,首次的大規模襲擊謀劃和準備的會比較充分的,該打的能打的都打了。出現第二天補槍的情況,除非是有重大目標的遺漏。前一天空襲的報道當中,我曾經說過,把美方講的打擊目標羅列之後,發現裡面沒有提到對海雷達。
其實,對於胡塞武裝襲擊紅海船隻來說,最關鍵的設施就是對海監視雷達。英美首日的空襲新聞報道當中沒有提到對海監視雷達,有兩個可能。一個可能是沒有打到這類的目標,二個可能是新聞媒體的報道遺漏了。
現在我們看到,美軍補槍打的又是雷達設施,大機率的應該就是對海監視雷達。因為對空的防空雷達打起來對美軍來說意思不大,葉門胡塞武裝的防空系統本來就可以忽略不計的。前一波已經打了一波對空雷達了,這一波再打對空雷達的意義是有限的,但是對海監視雷達則不同。對於英美一方來說,要想削弱胡塞武裝對海上目標的打擊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摧毀對方的對海監視雷達。沒有了對海監視雷達,不管是無人機還是飛彈,真打起來那都成了無的放矢了。
前一天的空襲後,胡塞武裝又對紅海目標進行飛彈和無人機襲擊了。美軍發現了新的對海監視雷達的無線電信號。這種情況下搞英美的協同攻擊一來沒必要,二來拖延時間錯過了時效,可能又打一個空。所以美軍就單獨實施了這次「補槍」行動。
第二,這次行動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首次的空襲並不十分成功。不成功可能問題在哪呢?應該是情報的問題。胡塞武裝真正的高價值目標並不多,只要發現了,英美一定不會放過,也一定有能力實施打擊。
但是作為一個帶有游擊性質的武裝,胡塞武裝的高價值目標不會很多,這些目標的流動性也會很大。再加上之前在葉門地區,美國不可能建立起充分的間諜網,情報就可能出現缺失和不足的現象。情報不足實施打擊很難打得充分。美英的第一次打擊,顯然出現了不充分的情況。這才需要出來補槍。
第三個信息就是,今後美方有可能以小規模、低烈度持續空襲的形式削弱胡塞武裝的對海打擊能力。
其實,這個所謂的第二天的補槍行動真正的意義表明,美國此前在對胡塞動武的決策當中已經把動武的門檻降低了。實施打擊的決定權應該已經下放到了較低的程度。看到第一天打完了,第二天出現了新的目標,馬上就開始補槍了。這種補槍的行為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就是輕而易舉的了。
這種軍事行動能否實施,主要的障礙不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和外交的決策上。既然此前的政治外交決策已經包含了後續的補槍行動,接下來再出現補槍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這樣一來帶來的結果就會使美英與胡塞武裝的正面的武裝對抗持續下去。
那麼接下來關鍵要看什麼?關鍵要看胡塞武裝的對海打擊能力是否遭到了大規模的削弱,胡塞武裝是否基本停止對紅海目標的打擊行為。如果胡塞武裝的對海上目標的打擊行為持續,而且烈度並不降低。甚至提高的話,美軍接下來會怎麼辦?還要以多大的強度實施對胡塞武裝目標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