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戰略雷達連被炸,觸發核報復紅線,美西方會否被烏克蘭拖下水?

2024-06-02     陳虎點兵

新華社基輔5月27日電,烏克蘭媒體27日說,烏一架無人機26日襲擊了位於俄羅斯奧倫堡州奧爾斯克的「沃羅涅日-M」遠程防空預警雷達系統。俄媒體稱,一架無人機26日在奧爾斯克附近墜落,未對民用設施造成損壞。

烏克蘭《真理報》27日援引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匿名消息源說,此次襲擊中,烏無人機飛行距離超過1800公里,刷新烏無人機攻擊距離紀錄。據烏媒報道,5月23日烏方曾襲擊位於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沃羅涅日-DM」防空預警雷達系統。

顯然這一個消息裡頭包含了兩個事件,分別發生在5月23日和5月26日。兩次事件當中,烏克蘭方面使用無人機攻擊了位於俄羅斯縱深的「沃羅涅日」遠程防空預警雷達系統。現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5月23日的襲擊造成了雷達天線的損壞,5月26日的襲擊大機率也造成了損失。俄羅斯媒體的講法是,未對民用設施造成損壞,沒有提軍用設施。

要講這個新聞事件,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沃羅涅日」雷達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雷達。

「沃羅涅日」雷達是遠程預警雷達系統,主要為俄羅斯提供戰略預警。它分為三個不同的型號,工作在三個不同的波段上。其中工作在米波波段的是「沃羅涅日-M」,工作在分米波波段的是「沃羅涅日-DM」,工作在厘米波波段的是「沃羅涅日-SM」。而烏克蘭兩次襲擊的,分別是米波波段的「沃羅涅日-M」和分米波波段的「沃羅涅日-DM」。

烏克蘭攻擊這款雷達實際上讓人感覺到有點不可思議,這種雷達是部署在俄羅斯深遠縱深,主要對美國和北約的戰略核飛彈實施遠程預警的,對當下的俄烏衝突的戰局基本上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有人講,烏克蘭攻擊「沃羅涅日」,主要是懷疑「沃羅涅日」雷達對烏克蘭方面使用的美製陸軍戰術飛彈有早期預警的效果。這種說法十分的牽強,「沃羅涅日」是一個戰略預警雷達,美國的陸軍戰術飛彈的射程不過是百來公里。這樣的一個射程的彈道飛彈,飛行高度不高,飛行的時間段也很短,用這樣的戰略預警雷達來進行早期預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從理論上來說,即使要發現這類飛彈,也是波長較短的雷達效果更好。也就是說「沃羅涅日-SM」型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可是烏克蘭攻擊的恰恰不是「沃羅涅日-SM」,而是「沃羅涅日-DM」和「沃羅涅日-M」。所謂「沃羅涅日」影響戰局遭到攻擊的說法十分牽強,而攻擊這一類的戰略預警雷達是相當危險。

對於這一類的戰略預警雷達,一般來說對空防範相對是比較疏忽的。一來它是部署在俄羅斯境內縱深的,離前沿很遠。像第二次攻擊的波羅涅日M雷達,用烏克蘭的說法是,無人機飛行了1800公里。另外在過去核大戰的背景下,一般來說沒有誰敢輕易攻擊戰略預警雷達。一旦戰略預警雷達遭到襲擊,意味著對方很可能已經發起了全面核戰爭。按照當時的蘇聯,就要做戰略核反擊的,這種打戰略預警雷達的行動一般是被視為極為危險的行動。

這樣極為危險的行動,為什麼烏克蘭卻干出來了,顯然是有組織有目的的,連續兩次打了不同位置的兩個雷達。這種不惜危險而進行攻擊的舉動,一定是有目的有想法。

那麼這個目的和想法究竟會是什麼呢?排除了「沃羅涅日」對俄烏衝突戰局的影響因素之後,我們就發現唯一的動機、目的和可能性,那就是烏克蘭要把俄烏衝突的烈度進一步地推高。前一段時間俄烏衝突的戰局,烏克蘭處於不利的狀態。在這種不利的狀態當中,烏克蘭方面急需造一點大戰果,挽回在輿論場上的不利態勢。

從烏克蘭的角度來說,把衝突的烈度推高應該是對他有利的。因為烈度越高,事情越大,某種程度上就會刺激美國和北約不得不做出決策,加大援烏的力度,甚至拉美國和北約直接下場。其實拉美國和北約直接下場,一直是烏克蘭夢寐以求的一個目標。而現在攻擊戰略預警雷達,可以視為烏克蘭方面製造大事件,推高衝突烈度的一個直接的表現。

那麼這個事究竟會不會導致俄烏衝突的烈度直接升級,特別是會不會導致美國和北約的下場呢?我個人認為是不會的。既然不會,那就是沒什麼大事了。那你講這個東西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講這個東西,關鍵的意義在於,這個事件體現了一種當前國際鬥爭當中的常見的現象,那就是「切香腸」的問題。三方乃至多方的鬥爭過程當中,一方顧及第三方的反應,而在控制鬥爭的烈度。那麼作為另外直接鬥爭的一方,就有可能用這種「切香腸」「打擦邊球」的方式,製造事件,讓你感到難受。

現在烏克蘭這種攻擊戰略預警系統的行為,就是俄羅斯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狀態。是不是要反擊,反擊落在誰的頭上,反擊能夠動用什麼樣的武器,這都是一個很難的選擇。反擊落到烏克蘭的頭上,而且使用常規的武器,說實在的沒有更大的效果,因為能用的東西,用得都差不多了,談不上升級,也達成不了報復的效果。而如果把報復行為落到烏克蘭之外的第三方頭上,這就意味著衝突的擴大和升級,這對俄羅斯來說,並不是一個有利的選擇。

當然如果按照核戰爭理論下的報復行為,直接用核反擊加以報復,顯然也不是俄羅斯能夠輕易採取的行動。而對於烏克蘭的這樣的行為,表面上我們看到美國和北約是處在指責的狀態,但實際上烏克蘭的這種行為,有沒有他們背後的策劃和支持,我認為存在的機率很高。畢竟這樣的行為,讓俄羅斯很難做出直接有效的反應,但實際上又在破壞著俄羅斯的戰略核盾牌。只要俄羅斯不做出進一步的升級的反應,那麼美國就會樂見這種行為。

所以這個事是值得關注,也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b46ef489346162c868e30cc0a41756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