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慘烈多些壯烈,僅一字之差背後,實現當代紅色戰爭影片的蛻變

2023-10-08     陳虎點兵

原標題:少些慘烈多些壯烈,僅一字之差背後,實現當代紅色戰爭影片的蛻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紅色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越來越多地在刻畫和表現著慘烈的場景。慘烈二字不僅僅出現在影評上,也出現在人們觀後的感受上。好像不慘烈就不真實,慘烈成了一個褒義詞了。

在我的印象當中,從小到青年時期,我們很少看到和使用慘烈這個詞,更多地用的是壯烈。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講的就是這層意境。

要說慘烈和壯烈,一字之差,要想給它仔細地區分或者描述出來並不太容易,大概屬於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那麼什麼是慘烈?什麼是壯烈呢?最好來舉例子說明一下。

慘烈,更多見的是出現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當中,比如:淞滬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但打到了最後卻讓人家抄了後路,兵敗如山倒,一退退到了南京城下,緊接著就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就是慘烈。

再比如:衡陽保衛戰,方先覺帶領第十軍官兵堅守衡陽城47天,以傷亡15000人的代價斃傷日軍4萬多人。這個成績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是絕無僅有的。最終卻因為外援不濟,傷亡殆盡,而不得不出城投降。這給人家的感覺也是慘烈二字。

那麼,壯烈呢?現在回想起來,在10多年前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的那一段時間,我連續採訪了10多名抗美援朝的老兵,其中包括彭總當時的軍事秘書楊鳳安老人。在那一段時間裡,老兵們天天給我講那場殘酷的戰爭,講他個人在那場戰爭當中的故事,但是我卻沒有更多的慘烈的感覺,而真真正正的感受到的是壯烈。

就拿松骨峰戰鬥來說,讓這次戰鬥進入普通人視野的是著名作家魏巍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今天回過頭來,仔細讀一讀那一篇名篇,我想絕大多數人的感受依然是壯烈而非慘烈。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跟大家說說我得體會。壯烈和慘烈不同的是,壯烈是為了追求勝利而義無反顧地犧牲。

當年我曾經仔細研讀過松骨峰戰鬥。在那次戰鬥當中,戰鬥的指揮者連長戴如義做了一個比較奇特的兵力使用部署。那就是把全連分成4個組,逐一投入戰鬥。這種部署軍迷們都管它叫「添油戰術」。

「添油戰術」在戰術的使用上一般是飽受詬病的,但是戴如義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用「添油戰術」呢?因為他知道一個連的兵力守這樣的一個光禿禿的小山包要堅守七八個小時。如果把兵力一下子投入一下子打光了,你可以全體犧牲,但山頭最後還是守不住。

讀懂了戴如義的戰術,接下來就可以發現更深層次的一個東西。那就是戴如義一上陣地就發現到了他所面臨的任務是一個什麼樣的任務。其實不僅是戴如義,那個時候的部隊,不要說連長即使是班長,差不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了。到了陣地上一看什麼樣的態勢,敵我力量的對比,心裡頭清清楚楚,都知道這是一次必死的戰鬥。

所以,戴如義在把全連分為4組之後告訴大家,我帶第一組先上,第一組犧牲了,指導員帶第二組上,然後副連長副指導員帶第三組第四組上。很顯然這樣的一個部署是明知道要犧牲,但我第一個犧牲,指揮員、共產黨員,第一個犧牲,犧牲在最前面。

再看一看全連的戰士是什麼樣的反應呢?我沒有看到相應的文字描述,但從戰鬥的結果看,這個連全體的官兵沒有人退縮,沒有人做逃兵。大家明知道是必死的一戰,但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這場必死的戰鬥當中去。什麼是壯烈?這就是壯烈。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講的就是這個意境。那麼光有犧牲算不算壯烈呢?顯然還不能算壯烈。這之下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所有的犧牲都是為了勝利而犧牲,所有的犧牲都是有價值的。在能夠不犧牲的情況下,一定不去犧牲。

其實就在松骨峰戰鬥的同一場戰役,同一時刻還有另一場戰鬥,叫葛峴嶺戰鬥。那次戰鬥是志願軍的一個排去阻擊潰退下來的美軍。但是那一仗卻打成了一場215比0的戰鬥,志願軍零傷亡。為什麼呢?得益於這個排地特殊的陣地條件和排長機動靈活的指揮。

一上陣地,排長發現上級指定的主陣地上光禿禿地,不是好地方。但是主陣地前面有一個小山頭,一塊大岩石下有一個深深的岩洞,這是可以藏身保命的地方。而小山頭下的公路在這個地方恰好拐了一個急彎,公路邊上是被切成立陡的崖壁。所以,排長沒有按照上級指定的主陣地,把小山頭作為了主陣地。

從戰術運用上,排長帶領戰士們在指定的主陣地上修了大量的假工事,而且在後來戰鬥的間隙當中,一次一次地恢復搶修假工事。於是,美軍的火力大多都傾瀉到了主陣地的假工事上。而這個排的戰士,憑藉著岩洞的隱蔽,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火力殺傷。

在打擊目標上,排長「自作主張」,放走最前面的坦克,專門打後面的卡車和步兵。於是,這一仗打下來打成了215比0的零傷亡戰績。同一個時間,幾乎同一個地點,為什麼一邊是幾乎全體犧牲,一邊是零傷亡呢?

客觀條件造成的,但不管客觀條件怎麼樣,任務一定是要完成的。有條件的情況下,能不犧牲絕不犧牲。一個面對犧牲義無反顧,一個能不犧牲絕不犧牲,組合起來,這就是壯烈二字。

當然,壯烈講到這裡還沒有完。構成壯烈的一個必要的因素就是結果。從抗美援朝戰爭整體來說,這一仗打下來打出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那場戰爭當中犧牲的所有的志願軍官兵,他們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他們的犧牲都帶來了最後的勝利,這就是壯烈。

從局部而言,如果你展示一下抗美援朝戰爭二次戰役後戰場的情景,你就會體會到這場戰役勝利有多大。那個時候,你也就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壯烈。

講到這裡,我想慘烈和壯烈兩個詞的區別,我應該說清楚了。但是用語言,用文字表述是一碼事,如何用電影和電視的語言去描繪,那又是一回事了。

可能有人會說用電影語言和電視語言很難描繪出來你所說的這樣的情景,但我要說的是不是這樣,所有的語言都一樣,它幾乎可以描繪出所有你想描繪的東西,區別在於你想不想描繪和會不會描繪。

在現實的紅色戰爭劇當中,就有成功傳遞出壯烈感覺的成功作品。在我看來,《能文能武李延年》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作品。整個電視劇的從頭到尾,你能說犧牲不慘重嗎?戰場不殘酷嗎?但是最後他給你傳遞出來的感覺和感受是什麼呢?那就是壯烈而不是慘烈。

最後要說的是壯烈和慘烈帶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慘烈會使人們對戰爭心生畏懼,於是下一次當你面對戰爭,面對死亡的時候,你會有恐懼,你會有利弊的權衡,甚至做出畏縮的舉動。但壯烈帶來的影響恰恰相反,那是為了最高的目標,面對犧牲而義無反顧的決絕和悍不畏死。這也是我為什麼要說紅色戰爭劇能不能少一點慘烈,多一點壯烈的最根本的原因。

講了這麼多,並不是針對哪一個作品的,大家也沒必要去對號入座,說的也僅僅是我個人的感受。同一個東西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感受。您也可以有您的感受,您也可以說出您的感受。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2b153d7e59c96baf2611c17f620c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