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鯤」號下水沒沾水,誰在偷偷給台島潛艇技術?這事真不能忍了

2023-10-09     陳虎點兵

原標題:「海鯤」號下水沒沾水,誰在偷偷給台島潛艇技術?這事真不能忍了

9月28日,台灣地區所謂自主生產的新型潛艇「海鯤」號,在位於高雄的台船公司廠房舉行了所謂的下水儀式。「台灣當局」對這個下水儀式,一方面在大肆宣傳,另一方面又故作神秘。現在能看到的準確的性能數據應該說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真假相伴的,有關這艘潛艇的疑問還不少。

這回想跟大家說的,主要是四個方面。

第一,為什麼「下水」不沾水。第二,這艘潛艇先進嗎?第三,排水量為什麼這麼大?第四,核心設備哪裡來?

先講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下水不沾水。

這次新艇的下水儀式當中,並沒有真正的出現潛艇下水的鏡頭,被大家戲稱為:下水不沾水。這是由於現狀和需求差距較大所造成的現象。

從現狀上來說,下水不沾水說明這條艇還不具備下水的條件。潛艇下水是有很多的條件的,不光是要做到耐壓殼的密閉,各種管路閥門安裝完好,也包括艇上的一些重要的設備安裝完成。

潛艇當中有很多的重要的設備,重量是比較大的。比如:鉛酸電池就有幾百噸,一般來說電池組安裝的位置是比較低的。如果說電池組沒有安裝完畢,自然就會影響到潛艇下水後的穩定性,一不小心就會造成翻艇的事故,笑話就搞大了。其實在歷史上,有許多國家的潛艇都曾經出現過在換電池、吊裝電池的過程當中出現翻艇的現象。所以下水不沾水的根本原因是下水條件還不具備。

下水條件不具備,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等一等,等到條件具備了再下水。這有一個需求的問題。對於「台灣當局」來說,恐怕更多的是一個政治需求。

很長時間以來,蔡英文當局一直把所謂「自造潛艇」作為她執政的一項重要的政績。現在台灣地區大選臨近,民進黨需要執政的政績,這個東西很大可能是被作為一個重大的政績來大吹特吹的。政治上的需要等不得,技術上應該是短期內不具備下水的條件。等又在等不起,那麼就出現了這種下水不沾水的狀態。

第二個問題,這艘艇到底有多先進?

下水儀式上,新艇的外形展示出來了,這個外形亮瞎了不少軍迷的眼,感覺似乎很先進。比如:雪茄型的艇體,流線型的指揮台圍殼,特別是X型尾舵,看上去很新潮、很酷、很先進。但是潛艇先進與否並不是完全用外形體現的。外形能夠體現出來的東西恐怕連百分之二三十都不到。

如果我們深入到這艘潛艇的內部去探究的話,就會發現這條艇的設計實際上是偏向保守的。比如:動力系統採用了傳統的柴電動力,電池也是傳統的鉛酸電池。同時體現潛艇先進性的聲納系統,它的聲納系統換能器基陣的體積面積都不會很大,拖曳式線列陣聲納這樣的一些高科技的聲納,在這上面沒有出現。這條艇的設計應該是偏於保守的,不像許多人講的那樣很先進。即使是那些所謂看上去很先進的點上,也會經常的露怯。

比如:X型尾舵稍前的部位,又加上了兩片水平的穩定翼。為什麼加這兩個水平的穩定翼呢?顯然光靠X型尾舵解決不了問題,加上這兩片水平穩定翼後,難免就有畫蛇添足之嫌。阻力噪音都會受到影響。

台灣地區這個潛艇有些的設計指標也相當的激進。比如:最大潛深的指標上,對外透露的數字就很激進。極限深度最大可以達到450米,很激進,甚至有點不大可能了。

它使用的鋼材是相當於HY-80鋼的HSLA-80鋼。以HY-80鋼的屈服強度,如果說耐壓殼體做到8米直徑,下潛的極限深度超過400米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可以理解成這是一個理論計算的結果。理論計算結果到運用過程當中是要加一個保險係數的,按照不同的軍用標準,比如:美系的軍用標準和俄系的軍用標準,所加的保險係數是不一樣的。也可以根本不加保險係數,極限潛深只存在於理論上。

我不相信台灣地區「軍方」會專門做一個深潛試驗,把深潛試驗一直下潛到極限深度。說起來他要做深潛試驗的話,做到工作深度已經是不大可能的事了。所以說看上去指標雖然很激進,實際的意義並沒有多大。

第三個問題,潛艇為什麼造的這麼大?

準確的排水量現在沒有,但是據各方面的消息透露出來,大概水下的排水量在2500噸到3000噸。按照台灣方面講的有關的數字,比如:艇長70米,耐壓殼體最大直徑8米,這樣推算下來,2500噸以上的排水量有可能。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這條艇幹嘛要造的這麼大?按說以台灣地區的地理條件和作戰需求來看,最好的並不是大潛艇,而是小潛艇。整個台灣地區的西部、台灣海峽地區相對來說水深較淺,不適合大型潛艇活動。真正適合大型潛艇活動的只有台灣地區東部的海域和台灣地區南部的部分海域。

而且對台灣地區運用潛艇兵力來說,它不需要潛艇擁有很大的航程和續航力,可能的作戰海區離本島都很近。真要所謂打起來的話,總不能把潛艇開到島外1000公里以上去作戰。這顯然就成了一個笑話了。

這種情況下,潛艇設計小一點會比大一點好。一般的人看來,潛艇越大越牛,但實際上,在同樣的作戰效能下,把潛艇做小才是最難的事,也是最牛的事。當年德國的209潛艇,後來的212、214,都是把潛艇做小,這一點德國人確實很牛。

對台灣地區的需求來說,把潛艇做小確實是有優勢,但是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能不能做小的問題。對於台灣地區來說,把潛艇做小恐怕有相當的難度,因為主要的艇用設備和設施都是進口的,也就是攢起來的,而且來源渠道相對比較單一。這種情況下,要把這個艇做小恐怕就很難了。

第二個從使用上說。台灣地區可以想像的作戰海域離本島很近,到戰時恐怕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潛艇應該是一次性使用的。因為戰時潛艇一旦出海之後,想到時候再回來重新補給裝載二次出動,基本上可能性不大。潛艇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一次性使用這樣的特點。這樣一來,潛艇的自持性自然是越高越好。當然,排水量的大小還受其他的一些條件限制。比如:自動化程度的高低。如果自動化程度低,艇員數量多,艇就造不小。

台灣地區的這條艇,它的武器裝載量多達24枚。這個數量在常規潛艇當中應該說相當大了。如果這個數字屬實的話,應該是也充分體現了一次性使用的特點,儘可能的多帶武器,一次出航就不想著再回來重新裝載二次出戰了。

最後一個問題是主要的設備從哪來?這個應該是我們關注和關心的東西,因為哪些國家、哪些企業向台灣地區提供了建造潛艇使用的軍用設備,這個我們需要掌握,心中有數。必要的時候,應該對相應的企業和個人發起制裁。

其實,對潛艇的一些關鍵的設備來說,生產商相當有限。確定這些設備的主要來源並不算太難。比如:柴電潛艇的柴油機,現在世界上能夠生產潛用柴油機並且大量提供現貨的無非就那麼幾家,德國的MTU、法國的皮爾斯蒂克、英國的帕克斯曼、日本的川崎重工。這一塊,美國真沒有什麼好產品可供提供的。

那麼,台灣地區這條艇的柴油機從哪來的,這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要是加以認真排查的話,是不難找出來源渠道的。與此同時,潛艇的鉛酸電池,潛用鉛酸電池,在國際上生產的企業也是屈指可數的,最大產量和使用量的就是德國的瓦爾塔電池。

潛用的聲吶,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設備。這一塊美國也無法提供,針對常規潛艇的現貨產品。美國的潛用聲吶很先進,但是都是針對核潛艇的,體積重量十分龐大,常規艇裝不上去。那麼台灣地區這條艇的聲吶,從哪裡來就很有意思了。大機率是從歐洲來的,那麼是從什麼渠道實現了進貨,生產廠家又是誰,這些東西都應該好好的查一查。

其實台灣地區搞潛艇,本身並不可怕。對台灣地區來說,把大把的軍費用到像先進戰機和潛艇這樣的作戰平台上,實際上效費比並不高。而且數量有限的作戰平台,控制和摧毀都相對要容易。

但是不是說我們不怕,這個問題就不嚴重,因為這個潛艇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產物,是攢起來的。那麼這樣一來就意味著許多的企業打破了一個中國的認知。這個問題是嚴重的,也是我們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和作出反應的。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074f1f781ea3691804bf3cb2e22da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