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
国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往往是一个“忠”字来作为评判标准的。但是这个忠,往往看的是对待侍奉的皇帝是否忠诚。如果对自己所侍奉的主子不能尽忠,那就是奸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坛奇人冯道因为他经历五朝,侍奉十一君,朝朝为公卿,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二十余年(有一说是十朝)。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中最饱受争议、被儒生辱骂次数最多,也是最具传奇的一位。
大辽皇帝
欧阳修编《新五代史》时斥之为“无耻之徒”,司马光骂为“奸臣之尤”,就连对他持肯定态度的《旧五代史》,也不得不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直到范文澜写《中国通史》,还是要花不小的篇幅对冯道的“忠”大加挞伐。
石敬瑭拜耶律德光为父
公元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灭后晋,冯道领众官迎接。作为入主中原的胜利者,志得意满的耶律德光在冯道面前傲慢地问道:“你看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这是一句反话,意思就是,天下的百姓我想杀就杀,你能奈我何。冯道说:“就算是佛祖再世也救不了百姓,但是陛下您能耐比佛祖大,只有您才能救得了百姓。”马屁拍得耶律德光极为受用,于是打消了杀念。
大辽攻占中原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胡人南下,中原百姓总是免不了惨遭屠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犬。在灭顶之灾面前,冯道用阿谀奉承的方式化解了这场灾难,保住了无数生灵的性命,但是这也为他招来了恶名,儒家学者认为他“不忠”,说他是变节投降,见风使舵。
冯道回答:百姓惟皇帝就得
五代十国,皇帝像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冯道却始终安然无恙,真正是流水的五代铁打的冯道。他不管皇帝姓啥,姓刘也好,姓李也好,姓石也罢……他都在尽力保护百姓。所以,究竟是他给皇帝打工还是皇帝给他打工,这还得两说。但是不论何时,他都能坚持《礼记·礼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就是说,他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以老百姓为前提。连骂他的欧阳修都承认“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
冯道当上太傅
冯道在官场上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说起来也有些让人惊讶,无论谁当皇帝,冯道都是干好自己的那摊活。他不贪财、不好色、有才干、不结党、不树敌、有容人之量、知道进退、关心民生疾苦。就像他自己在诗中所表达的:“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