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要违抗圣旨,拒绝派兵救援杭州?

2021-03-31   乐乐乐开花呦

原标题:曾国藩为何要违抗圣旨,拒绝派兵救援杭州?

俗话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话用在曾国藩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虽说曾文正公忠于咸丰,以道德标榜自己,号称“半个圣人”,但他却屡次违抗咸丰皇帝的命令。尤其是在对太平军作战方面,曾国藩根本就不把咸丰的话当回事,拒绝执行命令,违抗圣旨。其实,这也不能怪曾国藩,他也不想跟咸丰皇帝过不去,只是当时包括皇帝在内的整个朝廷都是缺乏战略眼光,均是鼠目寸光之辈。如若听从咸丰皇帝的命令,估计曾国藩到死都没法灭掉太平天国,而很有可能被太平军干掉。

1860年6月,江南大营再次被李秀成攻破,统帅和春、提督张国梁败退镇江,自缢而死;两江总督何桂清被免职处理。此时,李秀成乘胜扩大战果,向江浙一带进军,连续攻克苏州、杭州、常州,大清东南财富之地尽被太平天国占据。闻知如此大变,咸丰皇帝大为惊慌,急忙下令曾国藩率军前往江浙战场对阵李秀成,收复失地。但是,曾国藩坐视不理,不派一兵一卒去救援,咸丰大为恼火,但自己手中没兵可调,英法联军又逼近北京,他只能忍着曾国藩了!

曾国藩不去救援江苏和浙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不想重蹈江南大营的覆辙,当初和春正是听从咸丰的命令,分兵救援杭州,导致江南大营兵力空虚,给了李秀成可乘之机,以致酿成大祸。当时曾国藩正在全力攻打安庆,实行自己东征金陵的战略计划,如果分出安庆的围城部队,那么便是中了李秀成之际。安庆是太平天国的战略重镇,位于长江中下游,是天京粮草供应的枢纽,也是保护天京的西大门。安庆被围困之后,陈玉成、李秀成先是出兵武昌,后是进军苏杭,其目的均是要吸引湘军分兵救援,然后寻找机会将其消灭,从而达到解除安庆之围的目的。

湘军总兵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当时曾国藩能够直接控制的部队最多也就是三万人。这并不是曾国藩不想招兵,而是粮饷跟不上,因为湘军不是正规军,粮饷问题得自己解决,国家几乎不理会。当时,曾国荃围攻安庆的部队只有九千,这已经是湘军陆师所能够出动极限了,如果再分兵去攻打杭州,那么围困安庆的兵力就更少了,而且劳师远征,孤军迎战,很容易被击败。再者,如若李秀成突然回师汇合陈玉成对曾国荃进行反包围,那么湘军必定要撤围,否则“三河之痛”必将再次上演。

从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全局考虑,杭州、苏州、常州的战略重要性绝对没有安庆重要。因为,中国地形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如果从杭州、苏州出兵攻打南京,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成功。但是,从安庆出兵攻打南京则容易多了,因为安庆在上游,又是天京的西大门,湘军只要全师顺流而下,南京指日可待。当初元朝灭南宋的作战方阵就是先占据长江上游,拿下鄂州(武昌)、襄阳、樊城,然后挥师东下,直捣临安,南宋灭亡。所以就算湘军能收复苏杭又如何,只要安庆在手,太平天国必然可以继续战斗下去。

当然,曾国藩抗拒咸丰皇帝的命令除了从作战的全局角度出发之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即是拿下“攻克金陵之首功”,奠定自己的地位,成就千古伟业。后来,攻打天京时,曾国藩派李鸿章去收复江苏、派左宗棠进兵浙江便是出此考虑。李鸿章也算是个识时务者,他收复江苏后,便以各种借口拒绝同治皇帝让其进兵天京的命令,不想因此得罪曾氏兄弟。但李鸿章非要进兵浙江跟左宗棠抢占胜利果实,于是两人交恶,一生不再和好!

本文为“纵横国史”原创作品,欢迎各位读者收藏、分享、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更多精彩内容,随后更新,敬请期待!点击右上角“关注”,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