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军队中有一个传统,那便是打不过就跑,这一点尤其是在蒋介石的部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蒋介石旗下有位将军,因为逃跑而出名,抗战时期仍不误享乐,活了103岁,还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儿子。
在这位逃跑将军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学业有成,加入军队
国民党军队胆小怕事的行事风格在当时可谓是人人皆知,其中比较著名的逃跑将军便有好几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攻南京,当时任南京城防司令的唐生智誓于南京共存亡,但战斗刚一打响,唐生智就带领自己的部下擅离职守,私自出逃,最后导致南京城失守。
平津战役中傅作义的两个部下孙兰峰与李文也上演了逃跑的戏码,他们二人带领的部队却群龙无首,全队被歼灭,二人则在战后安然回到了北京城。
可这些人的逃跑事迹跟孙元良将军比起来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孙元良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是书香门第,家境也颇为优越。父亲孙延荣曾经在晚清时期担任过地方知县,67岁的高龄才有了孙元良,老来得子也让孙延荣十分疼爱孙元良这个儿子,对他寄予了厚望。
父亲在孙元良小时候就开始紧抓孙元良的学业,早早地就将孙元良送进私塾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国之栋梁。可惜孙延荣没有等到儿子长大成人便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孙元良一直秉承着父亲的遗训,刻苦学习。1922年,孙元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在学校学习期间,孙元良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也明白了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额处境,从那时起他便立下了救亡图存的鸿鹄之志。
一年后孙元良考入了国立政法大学,当时孙元良看到黄埔军校正在招生,没有多想他便向黄埔军校递交了申请表。
可孙元良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身边众多亲人的反对,因为自古以来文武都是各分一派的,孙元良这样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应该做官员,而不是血战沙场。况且弃笔从戎需要有很大的决心,要将生死置之于外,这些孙元良都明白。
再仔细思考过后,孙元良还是决定以加入军队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李大钊的引荐下,孙元良通过了黄埔军校的初试和复试,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亲自前往黄埔军校发表演讲。孙元良作为仪仗队的队员,负责在门口迎接孙校长。在看到孙中山先生时,孙元良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在黄埔军校的生涯中,孙元良表现突出,1925年孙元良参与了第一、二次东征,在平定刘杨叛乱中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从排长一路升到了营长。
年纪轻轻便在军中担任要职,孙元良的表现也得到了蒋介石的欣赏,之后将他收入部下,对他十分器重,之后孙元良在部队中职位节节高升。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蒋介石任命孙元良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但从这时起,孙元良的软弱逐渐地显露了出来。
临阵脱逃,假意悔改
当时北伐军队讨伐孙传芳,孙元良作为团长带兵出征,可由于第一次带领军队作战缺乏经验,在军事部署上没有安排好,导致军队在夜晚时被敌军袭击,伤亡惨重。
而此时的孙元良不想着如何补救挽回局面,而是撇下大部队,独自逃跑。结果可想而知,没了领袖的军队乱成一团,根本无法应对敌军的进攻,最后导致国民党军多个军事领地被敌军占领。
此事一出惹得蒋介石大发雷霆,他想不到自己平常如此看重的部下竟然会弃战而逃,蒋介石平生也最痛恨这种行为,早在1925年1月14日,蒋介石亲自制定了《革命军连坐法》在黄埔军校颁布。
《革命军连坐法》的第一条便明确规定:各官兵应具牺牲精神,与敌方交战时,无论如何危险,不得临阵退却。
官兵尚且不能临阵脱逃,更何况是团长,孙元良的行为无疑是丝毫不将这部法令放在心上。况且他还是蒋介石得意的部下,如此藐视法令,也是对蒋介石的不尊重。
蒋介石当时一气之下,亲自来到了前线孙元良的部下面前,当着众位将士的面严厉批评了孙元良,甚至还扬言要将孙元良就地正法,以示军纪。
这样大的动静也传到了孙元良的耳朵里,他知道蒋介石的脾气,如若此刻出现在他面前,必定按军法处置,所以他只能找个地方暂住下来,观察着蒋介石那边的动静,待事情平息再回去。
后来过了几日,蒋介石的怒火渐渐平息,和孙元良有些交情的部下便在蒋介石面前给孙元良说好话,蒋介石念在孙元良是第一次带兵打仗,之前又表现良好,于是决定不予追究。
后来,在孙元良出国留学时,蒋介石还对他进行了资助。正所谓爱真深责之切,在蒋介石的心中,他还是对孙元良有着很大的期望的。
孙元良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可因为训练过于刻苦,孙元良最终没能坚持到毕业便回国。归国后,蒋介石与他冰释前嫌,重新将孙元良编排入部队,担任了炮兵营的营长及第二师第七团的团长。
此后孙元良跟随部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先是参加中原大战,后率领部队前往河北参加平定石友三的叛乱。1932年2月参加了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接着参加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孙元良一路从团长升到少将,再升至中将。
蒋介石本来看着孙元良不再逃避战争,甚是欣慰,可没想到这只是表面。
频频脱逃,弃武从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孙元良带88师进驻上海,蒋介石特意给孙元良拨款让他用以修建防御。刚开始孙元良十分用心,亲自指挥监督部下做好防御工作,还获得了军功勋章。
可没过多久,孙元良便开始懈怠工作,甚至将蒋介石给他修建防御工事的钱收进自己的腰包。将公款私吞了好还不够,孙元良还在将百姓们捐的款变换成现金,私吞进自己囊中,吃喝嫖赌,还在南京修建了一座豪华别墅。
当时有学生代表前来慰问孙元良的军队,他看其中一位女学生长得好看便趁机调戏,甚至花言巧语想要女学生留在部队中陪他。
一旁的副师长冯圣法实在是看不下去,派军械处主任上前劝阻孙元良,可孙元良却说:“自古英雄爱美人,更何况像我这样战功赫赫的,喜欢几个美人有什么错?”
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将军却在贪图享乐。孙元良的做法实在不妥,但当时仗着蒋介石的宠爱,谁也拿他没办法。
淞沪会战失利后,十二月份爆发了南京战役,孙元良带领88师参加南京保卫战。但是刚到南京,孙元良不将精力投入到战事准备上,反而常常跑去夫子庙听戏,部队无人指挥,十分懈怠。
当时88师本就刚经历过战争,没有休整,很快便投入到了南京保卫战中,结果可想而知,孙元良的外围阵地很快失守,他们镇守的中华门也被攻破。
正当剩余的兵力拼死抵抗时,孙元良再一次当了逃兵。他特意换上便装,用自己贪污来的金条收买老鸨,躲到了南京的青楼中,直到战事结束他才露面。
事后,孙元良被革职囚禁在军法执行部,后来他的同仁张治中和祝同等人联合将他保释了出来。
后来解放战争爆发,孙元良参加了淮海战役,负责徐州的戒备,面对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孙元良带领的部队在突围时全军覆没,孙元良再一次出逃,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逃跑将军”这一名号在孙元良的身上算是坐实了。他也没有脸面继续带兵打仗,1950年初,孙元良选择退伍,前往了台湾定居,因为手中有一些钱,便开始投资做生意,曾担任瑞祥针织公司的董事长。
虽然孙元良是逃跑将军,但终究是爱国的。当年日本公开否认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81岁高龄的孙元良在台湾发表了一封抗议书,义正言辞地驳斥了日军的狡辩言词。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离世,享年103岁。这位“逃跑将军”的一生落下了帷幕,但他有个儿子却很出名。
儿子成名,晚年悔改
孙元良娶过两个老婆,为他生下了十一个孩子,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秦汉。秦汉是孙元良的第五个孩子,本名孙钟祥,后来从事演艺行业改的艺名。
1946年4月24日,秦汉出生于上海,后跟随父亲孙元良搬到台湾生活,因为自小对影视行业十分感兴趣,于是在高中时期就报名参加了中影训练班。
1966年,秦汉听说中央电影公司正在招学员,便前去面试,最终被中央电影公司录用,正式成为了一名演员。在训练结束后,秦汉被导演导演李翰祥签下。
在李翰祥的指导下,秦汉有了第一部作品《远山含笑》,可惜事业刚刚上升,秦安就要去服兵役,等三年后秦汉回来后,发现当时的影视界盛行武打片,像他擅长的言情剧受到了冷落,无奈,秦汉只能在片场混一些小角色。
但很快,秦汉迎来了转机。七十年代初,兴起了一阵琼瑶风,备受观众的喜爱,而秦汉因为长着一张天生的忧郁脸,十分符合琼瑶剧男主的气质,于是秦汉开始被导演重视,好资源纷纷找上了门。
1972年,秦汉出演的《母亲三十岁》和《窗外》一炮而红,秦汉也成为了当时人人追捧的文艺男星。红了之后,导演姚凤磐再为他取了新的艺名“秦汉”。
秦汉的出名也引起了琼瑶的注意,琼瑶将秦汉签下,并为他量身打造了一部电影《我是一片云》,秦汉担任男一号,女一号便是红极一时的林青霞。二人也因戏生情,之后展开了一段时间的恋爱,二人经历了分分合合,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
秦汉在拍戏之余,对于父亲孙元良也是尽心尽责的照顾。据秦汉所说,父亲晚年的生活其实过得并不开心。对于当年的事,父亲很少跟子女们提及,关于父亲的经历,秦汉还是看一些书上记载的资料才得知的。
在于父亲的相处中,秦汉觉得父亲并不是好勇狠斗的将军,在父亲的心中,他是爱好和平的,这也许也是父亲逃战的原因之一。
秦汉表示其实外人所了解的战争只是表面,一个坐在办公室的人当然可以毫无顾忌地喊打喊杀,因为无知者无畏,可当你真正的身为一个军人,在战场上待过,看着你身边的战友同胞血肉横飞的战死在你面前却毫无办法,也是十分令人心痛的事,孙元良在战场的软弱,也不乏有这样的原因。
孙元良也表示南京保卫战是他参与过的战役中,最为悲壮的一次战役,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驳日军的话。
孙元良去世后,家人遵循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迁回了南京,对于孙元良来说,南京对他的意义实在是太多,有喜爱也有亏欠,死后能够留在片土地上,对于孙元良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孙元良在晚年时期也出了几本书,其中记录了他的军旅生涯,对于研究民国军队的历史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对客观评价民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结语
在孙元良的一生中,不可否认的是他多次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而且贪污公款,花天酒地。
可当时孙元良参军的时候是抱着一片赤诚之心的,在部队中也屡获战功。之后的一些不当行为,是因为没有坚守他的初心,被利益所迷惑。
对于南京事件的发声也许是孙元良对于南京的补偿,但也无法弥补他当时弃战而逃的损失。无论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