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战中,希特勒手下尚有八十万大军可用,他却为何选择自杀?

2021-03-29   乐乐乐开花呦

原标题:柏林之战中,希特勒手下尚有八十万大军可用,他却为何选择自杀?

希特勒自杀之时,纳粹德国自然是神仙难救了,德国军队作战人员的紧缺在苏德战场苏军转入反攻之后不久便出现了,以至于到最后,不得不征召未成年的青少年加入军队,连所谓的希特勒少年团之类的纳粹人员后备组织都扛枪打仗,可见德军的各个方向已经捉襟见肘。柏林之战时,纳粹倾尽全力对抗苏联,因此其与苏联作战的部队数量便是其能够调动的最大军队数量,根据统计,大约有八十万,当然,这八十万中包括不少刚刚入伍的青少年——因为大多数经验丰富的老兵已经在之前的作战中损失殆尽。

而与此同时,苏联的作战部队数量则达到了二百四十万,大约是德军人数的三倍,这还不是苏联的全部军队。因此,德国在此时要想翻盘,简直是难于登天。

虽然二战爆发之前以及战争初期,德军的行动异常顺利,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便将西欧横扫,欧洲大陆几乎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但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对手——英法苏三国内部的种种问题,即使德军先进的战术也是其初期屡战屡胜,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爆发前夕,席卷西方的经济危机,在很多国家已经临近结尾,但法国由于经济结构和国内局势的原因,却处于危机的二次爆发之中,国力大为减弱;英国鉴于一战中对其国力的大量消耗,力图避免战争;而苏联国内正在进行运动。因而,当复仇的德意志已经提刀索命,欧洲三大国却毫无应对。因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法国沦陷后,英国和苏联都意识到了危机,于是开始认真应对。从1942年开始,德军的优势逐渐不再,反攻开始。近代战争,尤其是这类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都是以国力为支撑的消耗性战争,反纳粹国家在结成同盟后,能够调用的各类资源远远超过了纳粹德国,因此德军自1944年开始,溃败之势已经不可避免。虽然后来德军组织了阿登反击战这类特种作战,但依旧未能挽回局面,且阿登反击战德军的伤亡人数远大于盟军,可见这类作战的消耗对于德军来说更大,因此其不可能成为常规战争手段。

所以,纳粹德国的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来精准形容 :开局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鉴于这种情况,虽然希特勒表面上依旧拥有规模可观的军队,但其实已经无力回天。希特勒自然是明白自己的处境,为了不落入盟军手中,维护他所谓的尊严,在苏军攻入柏林之后,希特勒选择了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