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天下?还是法家的天下?独尊儒术的汉代为何要大量使用酷吏

2021-03-22   乐乐乐开花呦

原标题:儒家的天下?还是法家的天下?独尊儒术的汉代为何要大量使用酷吏

引言: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从此儒学独尊。但是儒家的思想政策真的被彻底贯彻了吗?

在汉代的一些历史现象中,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影子:不管是国土的扩张,内部的权力争斗,还是酷吏的使用上来看,都好像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就从酷吏这一方面来看,汉代酷吏的使用可谓相当频繁,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那么为何在“独尊儒术”的汉代,会兴起大量的酷吏呢?其实酷吏盛行的背后是儒法之争与融合。

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性,迫使汉朝统治者大肆使用酷吏镇压

汉初实行利于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术"的思想政策,主要是为了恢复长期战乱的社会经济。

到了“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统治秩序得到了巩固,但是同时也潜藏着危机,"西汉袭秦严法,大体较春秋战国而重。然严法之下,社会并不和谐,地方豪强飞扬跋扈,横行乡里"。

可见经过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也蠢蠢欲动;地方上的郡守,商贾相互勾结;朝堂上的军事贵族,普通官僚兴风作浪,严重阻碍了汉帝国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这时社会实际状况超出了统治者的预估范围,一些儒家传统官员无法应对时,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讲酷吏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多为社会下层,是急需要向上层涌动的利益之人,这样的人没有贵族、世家、宗室等的强大背景,相对皇帝来说比较好控制一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酷吏是一种特殊的官僚,不受其他官僚和一些具体法律的约束,职能相对独立,加上又是法家出身,天生就懂得"忠君"的那一套,知道君臣之别,皇帝用着安心。另外,酷吏多出身下层,所以做起事情来不会像其他官僚一样讲究礼法、道德等,行事比较果断、狠辣。

酷吏的特殊性决定了酷吏只听命于皇帝,且很能替皇帝办事,故酷吏暂时成为了皇帝很好制衡地方势力的工具。

对于不听话的官僚、宗室,皇帝一般会想一个借口召进宫,断绝他的外界联系,然后由酷吏用自己的狠辣手段制造一系列黑狱,逼迫其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之后进一步地对官僚、宗室进行血洗。可以想象,在这群酷吏的强力手段下,不听话的人也会乖乖听话,大大削弱了难以控制的地方势力和朝堂上的不良风气。

使用酷吏一般都可以取得很好的统治效果,所以汉武帝以后,酷吏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

汉承秦制,汉吏多带有秦朝"刀笔吏"的传统

“汉承秦制”,汉代采取的措施大多继承自秦代,故带有法家色彩的文吏制度也就同样被汉朝统治者所吸收。

按照法家的观点认为,官吏的职责在于奉法、循令、守职 ,官吏的素质在于精通法律、熟悉政事 ,官吏的操守则在于抑制私欲、严行公法(其实这算是汉代酷吏的前身)。这种官吏形态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到了秦朝,由粗转精,形成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规范,以及成熟的文吏制度。

在秦朝大多的官吏都是这种,秦代的"刀笔吏"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而贾谊所谓的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的感叹也说明了当时文吏的影响之大。为了避免取消此制度后产生的社会不稳定的情况,故汉在继承秦代的政治制度时,也把秦代的文吏制度继承下来。

汉代酷吏懂得变通,善断狱的同时,又不断“儒家化”

1、酷吏善断狱、廉洁奉公,不迂腐,皇帝用的很顺手

其实,酷吏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虽在一些方面手段狠辣,但不得不承认办事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在两汉时期,几乎所有的酷吏都精通法律,具备断狱的能力。例如张汤幼年时审鼠;黄昌"晓习文法";王吉"晓达政事,能断察疑狱,发起奸伏,多出众议";严延年"延年少学法律丞相府,巧为狱文,善史书"。

而且两汉的酷吏不仅办事效率高,在为官之道上也做的相当优秀。

汉代酷吏大多都能做到廉洁奉公(可能与他们承担的东西过多而产生的责任感,或者皇帝给他们的压力,以及自身在法律的氛围中形成的自身原则有关),例如张汤死后,"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董宣"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伊齐死时"家直不满五十金"。

2、在整个社会逐渐"儒家化"的同时,酷吏也在不断"儒家化"

在西汉初期,国家不甚稳定,较为完整的选官制度没有制定下来,但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的学习程度成为了选官标准,社会实践也渐渐受儒家实践的影响,加上汉武帝宣扬董仲舒的"德刑相辅"的新儒家思想,儒生官员的选拔效果可想而知。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酷吏做官的途径不能仅仅单纯依靠之前大肆的杀伐,或者借助治狱严酷的名声被皇帝选中,酷吏若不加以变通,那么今后在政治集团中的生活道路必然会越走越狭窄。

酷吏为了适应政治、思想上的新发展,不得不研习儒家经典、参加儒家系统的考试,以此获得进入官僚队伍的最大可能,史书记载: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而且不光如此,汉武帝以后,官僚队伍中的儒生占比越来越大,从这一方面来看,酷吏的官僚生存范围缩小了,故不得不革故鼎新,变通自己。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酷吏在东汉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东汉的酷吏改掉了之前杀人不眨眼的冷酷风格,有了一定的"民本"意识,懂得如何教化和生产。例如东汉的董宣"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樊晔"迁杨州牧,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

这样懂得变通的酷吏,当时的统治者又有什么理由将它淘汰呢?

结语

汉代虽然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纯粹的儒学思想显然不能满足当时险峻的社会政治环境,故而统治者看中了酷吏这一群体,大肆使用酷吏治理当时的社会。

但毕竟儒学已成为官学,酷吏也不能仅依靠严酷、果断、狠辣来立身,而必须变通,不断吸收儒学思想,最终儒法结合,法制和人文结合,变成了颇懂变通的官吏。

参考文献:《秦汉史》、《史记》、《两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