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妇女在街头摆摊缝补衣服,孩子在码头乞讨捡铜板

2020-10-17   乐乐乐开花呦

原标题:清末老照片:妇女在街头摆摊缝补衣服,孩子在码头乞讨捡铜板

今天我整理了一组老照片,为大家呈现清朝末年广州的社会风貌。广州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省治的所在地。在清朝,广州长期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地位独特,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才有所改变。

广州街景。

寺院里的男子与僧人。

清朝广州聚集着汉人、客家人、疍家人和旗人。广府文化的代表有粤菜、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等。

街头的孩子,蓬头垢面。

这个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孤身一人,可能是个流浪儿或乞丐,看上去很可怜。

孩子们在码头捡铜板。

有一个外国人下船登岸,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伸手向他要钱。他就撒出一把铜板(或其他硬币),孩子们急忙去捡拾,他得以脱身。电视剧里曾有过这样的场景,看来不完全是虚构。

在路边缝补衣服的妇女。

她们摆了个简单的地摊,靠缝补手艺赚点零花钱。这个地点很可能在码头、货栈附近,苦力干重活,容易扯破衣服,到此补一下很方便。左边那位戴上了老花镜,在当时也算有范儿。

广东布政使司衙门前的人群。

广东布政使司(藩司衙门)掌管全省的财赋出纳、兴办水利、征调赋役、督促生产,向督抚汇报重要政务,向所辖府、州、县宣布政令。

双门底(今北京路)街景。

双门底位于广州城的中轴线,市井繁华,商贾云集,被称为“岭南第一街”。我们看看街道两边像丛林一样的招牌,也能管窥其商业活跃度之一斑。这里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著名。双门底年宵花市是广州春节花市的鼻祖。

站在高处拍摄花塔。

此塔是广州城内六榕寺的一座砖塔,高57.6米,楼阁式。北宋年间建立,历代屡有修缮,矗立千年不倒。这种古朴的高塔增添了广州的历史风韵。该建筑至今仍存,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内留有苏东坡、王勃等名人墨宝,富有传奇色彩。

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和城墙。

镇海楼“镇”的是珠江,因河道特别宽阔,类似汪洋大海,故称“镇海”。又因楼高5层,俗称“五层楼”。它是广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朝后期以来,大量摄影师为它拍下了影像。

广州陶瓷厂,有外国人参观。

这张照片的原注称该地点是处决死囚的地方,也是个陶瓷厂,右侧的木架子即为捆缚死囚所用。对此说法我不能完全认同,说这里是陶瓷厂比较靠谱,说这里是处决死囚的地方不可信。刑场一般选在空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