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部队需要为数不小的经费来维持日常开支,那么这些经费是如何收集和保管的呢?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和复杂的问题了。因为部队随时可能会进行战斗或行军转移,而财物的收集、保管是一项需要确保安全、精确的工作,相关人员如果没有过人的耐心、细心和自律性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名叫陆斌的新四军干部就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他曾和另外一位工作人员,想出一个巧妙收藏银元的办法,确保了新四军经费的安全。
1941年,在新四军淞沪五支队担任副支队长的陆斌从浙东返回浦东后,经过渡海与对敌战斗的考验,五支队五大队决定任命他为大队副官。
1942年夏秋之间,他随大部队再次南渡,重回浙东根据地。组织上发现他有小学毕业水平,并且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便送他参加了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一期教导队行政班学习,同班同学有吴浩南等17人。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被安排到三北经济委员会慈北行政处做领导工作。
1943年,陆斌主动要求到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姚北(今浙江省余姚市北)临山负责征税工作。
浙东余上县(今余姚、上虞、慈溪的北部地区)临山区盖北镇丰棉村,是陆斌征税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临山地区有山、有水,方圆几十里,附近设有沈家球、十六户、陶家路等17个税卡。
陆斌从隐蔽居住的16户俞家,每天全靠步行到各个税卡,检查、指导征收工作,近则十多里,远则几十里,自备干粮,或回住处用餐。
据十六户后代崔家老伯说,陆斌主任来税卡检查工作,已是吃饭时间了,村民们请他吃中饭,他总是婉言谢绝的。陆斌到过崔家多次,从未吃过午饭,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43年期间,税收的主要工作是征粮。大多数粮食换成银元,也有现钞、铜器、锡器等替代军粮(铜、锡器可造武器、子弹)。铜与锡器藏于党员和可靠的群众家中。银元因稳定易保管,所以比当时的金圆券伪币更贵重、值钱。
经过秋、冬两季各税卡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临山征收处已积累了五六十斤的银元。陆斌让农会会员、担任过区中队长的四保联办主任成建声保管。
这时候问题来了——银元藏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呢?陆斌与成建声商定后,决定放在羊棚内。为啥放在这种地方呢?因为羊棚内干燥,羊粪颗粒状,不易腐蚀,几乎没有人能想象到这里居然是个藏银元的好地方,这个思路确实让人拍案叫绝。
陆斌和成建声在羊棚的地势高坦处,靠墙头一侧,挖了个深坑。坑内四周挖上槽,垫上几块木板,然后把包扎好的银元放在上面,再放上木板,以防受潮。上面盖上泥土、羊粪、干草与鲜草,以作伪装,确保万无一失。
成建声家的门前有棵老松树,旁边有个大洞,两人再挖深些,也存放些银元,盖上泥土,种些野草,根据分散保管银元的原则,达到安全无误的目的。
过了几个月,三北经委西分处下达了命令,要将该批银元送四明山梁弄根据地。陆斌和成建声接到命令后,到羊棚里取出了全部银元,物色了可靠的挑夫,伪装成商贩,当晚动身,挑着沉重的银元,翻山越岭,走小路,穿树林,面对巨额财产丝毫不动心。
第二天早上安全、按时地把银元送到了四明山司令部的驻地,受到了首长和财务部门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