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牛哄哄的保长,是一个什么职务?放到现在是多大的官?

2023-04-10   历史述

原标题:民国时牛哄哄的保长,是一个什么职务?放到现在是多大的官?

《王保长新传》里,王保长一脸麻子、梳着中分、留着八字胡、穿着黑马褂,经常与流氓和军痞狼狈为奸,几个人整天勾结压迫穷人。在当地人心中,他是一个真正的恶棍。

然而,民国时牛哄哄的保长,究竟是个什么职务?相当于现在多大的官?

保长起源于中国封建王朝的“保甲制度”,是统治者控制社会的一种手段。起初,保甲制度是以“户”为基础的,近似于一种地方性的户籍管理制度。它将国家关系和宗族关系合二为一,便于控制和管理。汉代的保甲制度又细分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代时,又变为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

民国初年,保甲制度一度被废除,但随着战争形势的演变,保甲制度以新的形式复活。1931年6月,蒋介石颁布了《剿匪区年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也就是说,每个保长至少可以管理100个家庭,本“辖区”内的经济、文化、行政等工作,全靠他们一手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算得上是一个土皇帝了。可是,到了全民抗战时期,保长的工作又变成了“抓壮丁”。

当时,买官的风气盛行,能当保长的人,几乎都是一些恶霸、地主、土豪与劣绅。他们时不时用他们的权力来压迫老百姓。为了得到一些油水,他们有时故意制造麻烦,并要当事人“意思意思”。因此,保长在民国时期成了“贪官”的代表。在他们的剥削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

但是,保长和现在的村长不一样。虽然它们的服务目标、人口管理和范围相似,但仍有几处不同。首先,保长是地方政府授予的权力;第二,保长是直接任命的,他的权力远远大于村长。总的来说,保长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敲诈勒索行为激起了公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紧张局势,保证了一方的和平。它的积极意义还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