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上补习班的孩子和快乐教育的孩子,未来会有何不同?

2023-12-29     雪地有林深

原标题:一直上补习班的孩子和快乐教育的孩子,未来会有何不同?

导语:中国自古推崇着“百善孝为先”的美德,再过去的农耕社会,父母身为过来人掌握着维持生存的技能,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话就是经验真理。专制型的育儿方式也沿袭至今,父母习惯性将自己想法、价值观灌输给孩子,认为自己选择的对于孩子就是最好的。

许多家长生长在艰苦的年代,没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因此育儿上注入更多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期盼,在十分注重孩子学习教育,企图提前输入知识赢在起跑线。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释放天性,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不干涉孩子的所有选择。

一直上补习班的孩子和快乐教育的孩子,未来会有何不同?

有时候过早耗尽孩子潜力,反而容易导致未来人生竞赛中失败。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先驱阿诺德·格塞尔博士,曾经与同事进行了大量的儿童神经运动发展的研究。其中有一个是选择了一对基因相似、生长环境相同的双胞胎的兄弟进行爬楼梯的实验。

在孩子48周时,每天训练15分钟,先锻炼哥哥爬梯子。而弟弟让其自然发展,仅学会站立。经过6周时间的重复跌倒、哭闹的艰苦训练,54周时哥哥独立完成了爬梯。而弟弟是52周才开始学习爬梯,虽然开始晚,但却打下了很好的走路基础。仅仅两周的练习,也像哥哥一样能够独立完成爬梯。

这不禁引发大家思考,为什么提前的训练反而没有优势呢?

格塞尔之后还进行了数学计算、堆积木、字母记忆能实验,结果都是超前学习的孩子只具备短期的优势,后期学习的反而效率高、学习自主性也更高。

通过研究,格塞尔提出了提出“成熟势力说”的观点,就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虽没有正式学习,但也是在为学习做准备,没有接受学习能力的水平超前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如今的父母依旧保留着自己的观点,认为考上好学校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因此也加快了早教机构发展。高昂的学费加剧了经济负担,孩子也没有真正成长。甚至繁重的学习负担,会过早消耗孩子的潜能和兴趣,产生厌学、抑郁等心理。

那么相反的放任孩子野蛮生长是否是合理的教育方式呢?

答案是否定的,育儿如同育树,没有施肥浇灌,顺应生长规律怎么能够成为大树?

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提出过“学龄前儿童潜力是最大的”,智力发展在5岁时候发展最迅速,如果父母没有合理引导,孩子许多潜能会因此埋没,影响其发展未来学习成长。虽说大学毕业并不意味成功,但是这也是祖辈流传下来最容易成功的捷径,上所好大学未来选择的机会就更多。

此外,在如今信息发达的现在,孩子世界观还未健全容易受外界诱惑,不正确教育容易受骗,堕落犯下大错耽误终身。过度放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难以培养,导致妈宝男、公主病等不良评价。

那么如何正确的教育观念呢?

一、由溺爱到鼓励独立

如今许多父母到了晚年还是为孩子们奔波,舍不得吃穿将最好的给他们。万事操办、过于宠爱,不舍得批评指责,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高龄巨婴的出现,也被社会所摈弃。

鼓励孩子的独立可以这样做,在学习阶段给与安全的环境与陪伴,提供孩子更多自主锻炼的机会。比如跌倒时候不着急扶起安慰,不能让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新生代父母开始了反向育儿操作。把自己当成不靠谱的孩子,效果还十分显著。

二、允许孩子失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为何要强加给孩子呢?高考选拔也是为了筛选不同人群,如果人人都这么优秀,那么考试就没有其意义了。孩子努力后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也没必要过分指责,画高额学费就读私立学校也是不可取。

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沿途的风景。对于孩子成长保留耐心,允许孩子路上跌倒、迷路,鼓励孩子追求梦想,保留热爱,做更好的自己

结语

愿每个父母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成为更好的父母。用自己坚守平凡的生活,传递勇敢、坚强、独立、热爱的正能量给孩子。在教育路上,少一份焦虑,多一份耐心,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354ac6935b9d3005f950f6de0c26d1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