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因为吃快餐或者少运动等因素,许多食物都被他们拉入黑名单,米饭、馒头因为高热量还被认为是“垃圾食品”;鸡蛋尤其是鸡蛋黄也成了健身或者三高人群的敏感食物。实际上,鸡蛋在古代可是难得的营养品,尤其是对于农民来说。
今年过年时,家里煮了二三十个熟鸡蛋让我带着,说路上饿了可以吃,很顶饿。实际上我只回来的路程只要两小时,压根用不到。不过,出门带着熟鸡蛋并不是新鲜事儿,不惟今天,上个世纪更常见。
八九十年代时,因为城里不少下岗潮,所以农村人基本不外出务工。但只要外出,许多人家中便会煮着一些鸡蛋随身带着,这却是为何呢?因为顶饿,有营养。
现在人养蛋鸡,快则四十天即可下蛋,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因为饲料和催熟剂加速了小鸡的生长,不合其生长规律。但古代没有这种情况,所喂养的鸡鸭都是按其生长来的,合乎自然,所下的蛋较之今日也更好。
当日,更主要的是因为农村人穷苦,能拿得出手的营养品,也就鸡蛋了。
现在一些偏远地区,许多女人生完孩子后,婆婆都会让她多吃鸡蛋,每天都要吃几十个,被认为是落后甚至被批为陋习。这种传统之所以落后是较之现代,在之前是有道理的。女人生完孩子后,损失大量血液和营养,身体虚弱至极,急需补充营养。可问题是,他们穷啊,买不起肉啊!
现在人自然不愁鸡鱼肉,但想想以前的老百姓,以及今天的穷苦人家,他们家中有什么营养品呢?
也就只有鸡蛋而已。
而且鸡蛋只需要清水煮熟吃就可以,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步骤,更不需要诸多配料,简单易成,实在是方便,毕竟佐料甚至柴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得来不易。
可以说,鸡蛋就是底层老百姓最好、最直接的营养品。所以一些老话说,“一个鸡蛋三个馍,三个鸡蛋赛大鹅”,意思就是形容其营养,当然都是自我安慰而已,莫名心酸。
事实上,鸡蛋甚至是家中的经济来源,人们没钱了就卖些鸡蛋,至今犹然。所以人们还说,再馋不杀下蛋鸡,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看《范进中举》就有这样的例子,范进之前没有中举,家中又揭不开锅,只好在家里的母鸡头上插根稻草,拿到集市上卖。后来没卖掉,得知中举,为了给报喜人打赏,其母还是卖了那只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