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孩下定决心嫁给中国人,母亲:你们婚姻撑不久,孩子会自杀
文/观心通史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可是在80年前,一位英国女孩的母亲却极力反对女儿嫁给一个中国人,英国母亲还对女儿说:你们结婚后,婚姻持续不了4年,孩子还会自杀。看到这里,我们很难想象一位母亲能对自己的女儿说出这么狠的话,这到底是预言?还是诅咒呢?
英国女孩越是遭到家人的反对,越是执意嫁给这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是谁?他到底有什么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英国女孩呢?他叫杨宪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曾与夫人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引起国外的一致好评。
杨宪益出生于1915年1月12日,杨家家世显赫,其祖父杨士燮曾是杭州知府,父亲杨毓璋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悲惨的是,杨宪益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家道中落。幸好杨宪益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21岁时为了去英国求学,仅用5个月突击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考试了。
不过,学校老师认定杨宪益是侥幸过关的,非要他延迟一年入学。杨宪益在这一年里游遍了欧洲大陆,增长了很多见识,为他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一年后,杨宪益顺利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
虽然杨宪益在牛津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他干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24岁的杨宪益见欧洲几乎没有中国的名著,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离骚》翻译成了英文,令人没想到的是,英文版《离骚》竟获得了外国读者的一致好评。直到现在,《离骚》都是欧洲各所大学图书馆里的必备书目。
杨宪益的成功不仅开创了中国著作译成外文的先河,还获得了幸福的婚姻。杨宪益在牛津出名后,引起了戴乃迭的注意。戴乃迭是个英国女孩,但是她是1919年在中国出生的,7岁时才回到伦敦,戴乃迭对中国一直存在着很深的感情。
戴乃迭对中国文化非常痴迷,她进入牛津大学选读的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后来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杨宪益。在交往中,戴乃迭发现杨宪益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一位中国通,痴迷于中国文化的戴乃迭对他更加钦佩,两人不久便确定了恋爱关系。
1940年,杨宪益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准备带着女朋友戴乃迭一起回国。这段跨国恋本该受到所有人的祝福,但是遭到了戴乃迭母亲的极力反对,戴乃迭母亲甚至还狠心地对女儿说:你们结婚后,婚姻持续不了4年,孩子还会自尽而亡。
女儿戴乃迭并没有因此放弃这段恋情,反而更加坚定地要嫁给杨宪益。两人回到国后,杨宪益家中的经济条件已经入不敷出,生活相当拮据。可是,在爱情的滋养下,两人过得非常幸福。杨宪益很快解决了经济问题,他找到一份编译的工作。
杨宪益夫妇对于翻译工作有些先天的优势,妻子戴乃迭的母语是英语,又痴迷于中国文化,丈夫杨宪益的母语是中文,又非常熟悉外国文化,所以两人简直是翻译界的“神仙夫妻”。从此,杨宪益夫妇开始在翻译的道路上越走越成功。
两人最先选择了翻译中国的古典名著《资治通鉴》,可惜的是,由于战争原因,《资治通鉴》的英文手稿不幸丢失了。随后,夫妇二人还翻译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屈原的名作《楚辞》以及大量的中文名作,这些译作加起来达到上百万字,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相当大。
不幸的事情终究发生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儿子杨烨在文革期间,因为父亲受到“牵连”,被整的精神失常,后来在姨妈家自焚身亡了。64岁的杨宪益夫妇老年丧子,对他们的打击非常大,戴乃迭的母亲预言成真了。
戴乃迭更加相信母亲当初的预言,儿子的死成为夫妇二人心中的心病,二人逐渐产生了隔阂。但是,杨宪益始终对妻子关爱有加,晚年的戴乃迭患有老年痴呆症,不认识周围的亲朋好友,杨宪益依旧耐心照料她的起居,对她不离不弃。
杨宪益夫妇的一生是辉煌的,夫妻二人携手翻译了许多著名作品,为中国文学界创下了不朽的功劳。二人的爱情故事更加值得人羡慕,既是伴侣,又是志同道合的同事,同时又创造了很多奇迹。这真是一对中西合璧的典范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