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成為幕僚,是古代讀書人加官進爵的捷徑?

2021-03-31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為何成為幕僚,是古代讀書人加官進爵的捷徑?

幕,簡單理解,主要是指古代將軍出征的時候,設置的行轅或帳幕,也稱幕府。被其聘用至幕府來擔任顧問、參謀等職務的人員則稱為幕僚。幕僚在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與古代正規官僚制度的官吏不一樣,其主要是起著輔佐或者補充的作用。古代夏商的家臣、西周的命士、戰國的養士等,都能稱為幕僚的雛形,或者最初出現的形式。

有一部號稱穿越劇鼻祖的香港古裝電視劇——《尋秦記》。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尋秦記》講述的是一個香港富商熱衷於研究太空物理,偶然間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中有一個奇怪的古代裝置,並堅信依靠現代技術和該裝置可以來回穿越兩個時空之間。剛好當時古天樂飾演的一個安保人員與兵馬俑長相十分相似,就被選中進行穿越時空的實驗,才有了後面的故事。電視劇裡面的主人公項少龍、連晉(或廖毐)等類似人物形象,就是作為戰國時期名門將領的養士出現的,也是最早時期的幕僚形象。這類人智勇雙全、能文能武,深受主家的歡迎和信任,在為官進爵上得到主家的極力舉薦,從而平步青雲,較之其他同時代的讀書人更為幸運。

到秦漢時期,尤其是漢朝設置管理地方的官職——刺史和郡守,這類官員掌握一方財政軍大權,實力非常強大。為了更好統治地方,這些官員就自行聘用了很多輔佐幕僚。幕僚勢力的增長,也間接增長了地方官員抗衡中央政權的實力,所以這些幕僚勢力發展壯大的時候,甚至能與中央進行抗衡。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林立、官制混亂,幕僚勢力膨脹,地方實力派依靠自身發展,乃至直接衍生了新的政權出現。

鑒於前朝幕僚勢力對中央構成的威脅,隋唐時期中央朝廷一度限制了幕僚的發展。但幕僚作為一種輔佐的智囊團,無論置於何時何地都能適應發展需要。許多幕僚出身的讀書人,能加官進爵的也為數不少,如唐朝著名的進諫名臣魏徵,最開始是作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為太子爭權奪利出謀劃策的。而李建成自身實力有限,始終沒法與常年在外帶兵打仗的弟弟李世民勢均力敵,最後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繼承唐高祖李淵的皇位。魏徵作為敗軍之臣,卻被李世民委以重任,可見其才華之出眾,連唐太宗李世民都敬他三分,成為流芳百世的一代名臣。試問如果魏徵不作為太子幕僚被李世民所識,李世民不是愛惜人才的明君,作為一名讀書人,魏徵的命運將會如何呢?

所以,能成為幕僚,遇到一個好的主家,對古代讀書人而言,就好比千里馬遇上了伯樂,兩者各取所需,兩全其美。幕僚選拔沒有統一的制度和標準,只要身懷才華,能夠被人賞識和利用,就有被聘用的潛在可能,雖然不是正規官制,但其較之正規官制具有其獨特性。換而言之,古代中央朝廷選拔官員,都有固定的機制和限定的名額,許多讀書人基本擁擠在這座獨木橋往上攀升,被擠下來的人為了討生活才委身成為幕僚。相比較而言,真正有才華的人,幕僚這條路也許更能成為加官進爵的捷徑。例如清末鎮壓太平天國期間,湘軍的崛起,曾國藩就以軍功舉薦了不少門生和幕僚為官,甚至有些不得志的正規官員,寧願委身湘軍做幕僚,以尋求加官進爵的機遇。我們所熟知的李鴻章就是曾國藩的門生,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中了舉人後也曾做過曾國藩的幕僚,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名將丁汝昌,也是從湘淮勢力舉薦上來的。只是對於普通讀書人,幕僚這條路始終缺乏一個引路人,不是一條常規通行的為官之道。

而作為幕僚的人,其實也並不容易,機遇和挑戰往往是並存的,機遇越大,挑戰也就越大。幕僚作為地方軍政大吏的親信,直接參與了地方要員各項政事的謀劃決策、迎接賓客、經辦庶務或代主巡行出使等。類似我們現在理解的代理人或發言人,甚至關係還要更進一步。兩者關係太過密切,導致幕僚對主家的許多事情都知根知底,如果幕僚不能獲得主家的絕對信任,那往往要遭受排斥,甚至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這就是電視劇裡面常說的:「知道越多越危險」。相反,如果獲得主家的完全信任,那就是比親人還親了,對於自己的至親,或者左膀右臂,地方軍政大吏定會不失時機地極力舉薦,這樣既可培養自身勢力,還能成人之美,讓幕僚對其感恩戴德,實乃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我認為幕僚可算得上古代讀書人加官進爵的捷徑,各位大神有何高見?歡迎交流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cn/kHUjhHgB9EJ7ZLmJz5Fs.html